想打仗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精神層面上的,即為不懼怕戰爭。如同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不想打仗的軍人也不是合格的軍人。試想,不渴望打仗的軍人,能熱愛軍人這份職業嗎?不渴望打仗的軍人,能全身心投入軍事斗爭準備嗎?不渴望打仗的軍人,能甘于讓青春燃燒在軍營嗎?只有深深地熱愛,才能深深地投入。也許有人說,我熱愛的是軍人這身軍裝;還有人說,我熱愛的是軍營火熱的生活。但我認為,所有這些熱愛都不能構成一名合格軍人真正應該具備的熱愛,都取代不了軍人需要面對的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1950年,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彭德懷請示毛澤東是否要把毛岸英遺體運回國內安葬,毛澤東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打仗就要死人,軍人就意味著犧牲。軍人只有想打仗,才能以“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氣概,看淡生死,直面戰爭。想打仗,應該成為一名軍人職業道德、奉獻精神、意志品質的根基。當然,軍人想打仗,并非好戰,打不打,依據的是國家核心利益,這是永遠不變的。
想打仗還有一層意思是實踐層面的,即為思考如何打贏。工人做工,農民種地,軍人打仗,這都是本職,軍人就該想打仗的事。當前,隨著炮火硝煙的遠去,絕大部分軍人從穿上軍裝那天起,就處在一個和平環境中,打仗是什么、怎么打,戰爭有多殘酷,都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話題。久而久之,落實戰斗力標準就成了一句空洞口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蔓延,如此下去,非常令人擔憂。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現象只是局部的個別的。軍隊要像軍隊的樣子。軍隊的樣子是什么樣子?我想,軍隊的樣子就是時刻想打仗的樣子。作為新時期的軍人,應該把“我是一名軍人”時刻掛在嘴邊,常想打仗的事,常說打仗的話,做一名真正想打仗的軍人。(馬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