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2000多年來,中國逐步形成了一個擁有宗藩結構的國家體系,而朝鮮無疑是這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但是當時這樣的關系往往只是禮儀性的。作為屬國的朝鮮主要是受中國的冊封、使用中國的歷法年號,并向中國朝貢。事實上,中朝之間并不存在國際監護問題,或者可以說,這種名義上的隸屬關系并不存在行政上的管轄權。同時,宗藩體系中的屬國只要履行其屬國義務,宗主國也就承擔起保護的義務。這種保護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屬國內部出現如叛亂或篡位等在內的問題時,中國要保證屬國王室權力的正常交替,也就是會支持對中國朝貢的國王,幫助其恢復在國內的統治;而另一方面,中國還需要保護屬國不受到外來侵略,除了保證自己不會侵犯屬國之外,當其他國家侵略屬國時,中國會出面干預,甚至派遣軍隊。早在明萬歷朝,日本的豐臣秀吉就曾武力入侵朝鮮,明軍應朝鮮的要求,兩次大規模入朝,援助朝鮮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
1894年5月初,在東學教領袖全琫準領導下,甲午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軍聲勢浩大,迅速從局部地域擴大到朝鮮南部,并在數月間發展到數萬人。面對勢如破竹的農民軍和節節敗退的朝鮮軍隊。
5月31日,全州陷落的消息震動京城,朝鮮國王李熙不得不派主戰借兵的首輔閔泳駿緊急向袁世凱求助。李熙雖然傾向于借兵中國,但是又擔心為此會給日本以借口出兵,局面將難以收拾。因為按照1885年的《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國向朝鮮派兵,日本也可以借口出兵朝鮮。這令李熙舉棋不定,難以下定決心。面對朝鮮的顧慮,袁世凱許諾說:“朝鮮有危,吾豈不悉心護之乎?若有難處之端,吾當擔當矣!弊谥鲊脑S諾,無疑堅定了朝鮮借兵的決心。
朝鮮擔心第三國日本出兵的顧慮不無道理。對于當時急于想要擺脫國內經濟壓力和實施對外擴張的日本來說,朝鮮是最能滿足其戰略需求的理想選擇。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日本就確立了“征韓”政策。“征韓”戰爭絕非僅僅涉及到日朝間的問題,更涉及的是在列強爭奪下的東亞局勢,更何況朝鮮的后面還有一個龐大的中國。日本政壇對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征韓”產生分歧。是直接使用武力還是采取“迂回”方式?鑒于自身實力還不足以與各列強抗衡,最終日本選擇了“迂回”政策,具體措施之一就是派遣外務權大丞柳原前光出使中國,并與中國訂約!袄弥谐趯訇P系,首先由日本遣使至中國締結修好條規,取得日中平等關系,則朝鮮既為中國藩屬,其地位自然低于日本。如此朝鮮縱因不服而演成干戈相向,中國或將不致出兵援助,此乃迂回政策!睘榇四康,日本極力推動《中日修好條規》的簽訂,爭取與中國的平等地位以提高其國際地位。試圖提出“皇帝與天皇并稱”,“大清國與日本并列”,從而達到分割中朝“藩屬關系”,最終有利于“征韓”。這樣力圖分離中朝關系的做法可謂煞費苦心。經過多年的悉心經營,此時日本的勢力已經逐漸滲入朝鮮。
在得到袁世凱的許諾之后,閔泳駿立即在6月1日的廷臣會議中勸說李熙,得知袁世凱“必有涂抹之策”后,李熙對諸大臣說:“此論(指反對借兵的主張)固好矣。來頭事未可料,諸大臣之論亦以宜請援云。清館照會促送可也!本驮谕惶欤绖P向李鴻章報告說,只要朝鮮向中國送出請援照會,就奏請朝廷派兵。6月3日,朝鮮政府請求清國派兵的正式公文送到,袁世凱立即電告李鴻章,李鴻章贊同派兵入朝的建議,并奏請皇帝。
鑒于朝鮮國王的權力是清朝所授。此番東學黨起義在清廷的眼中,也就是朝鮮臣民的叛逆,也是對大清帝國權威的挑戰,是絕對不允許的。
光緒帝當即下旨派兵援助朝鮮鎮壓東學黨起義,同時下令“以期一鼓蕩平,用慰綏靖藩服之意”。6月4日,清廷批準李鴻章派兵赴朝計劃,李鴻章指令向朝鮮派遣援兵。6月6日,清政府行文通告知會日本,清政府將出兵朝鮮。
對當時的朝鮮王室來說,面臨國內的政局動蕩,向宗主國求助乃是合理之舉。而清王朝應要求派兵朝鮮,這在“甲申政變”已有先例。出于保護藩屬國的目的,清王朝的派兵是符合中朝雙方利益的。但是,清廷卻低估了鄰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擴張的野心。此時的日本,似乎已經迫不及待了。如果說日本最終以武力擊碎了這一幾千年來的東亞體系,那么日本試圖獲得與宗主國同等地位的外交努力無疑撼動的是這一龐大體系的根基。多年以來日本試圖分裂中朝藩屬關系的“迂回”政策,已經使這一體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梢哉f,清王朝履行其宗主國義務的“合理出兵”給了一直在等待時機發動戰爭的日本一個極好的機會。日本借口保護其在朝鮮的公使館以及僑民,隨即也派兵進駐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的硝煙在此時已經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