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草原鐵流滾滾,虛擬空間擺兵布陣。在近期解放軍組織的“跨越—2014·朱日和”、“礪刃—2014·石家莊”系列演習中,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軍事運籌研究中心研制的信息系統得到廣泛運用,為參演部隊搭建了先進可靠的信息技術平臺。
軍事運籌學,即應用數學工具和計算技術對軍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為決策提供數量依據的一種科學方法。從簡單的用數人頭、算有多少桿槍,來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預測輸贏,到運用計算機建模來評估一場戰爭的勝負,軍事運籌學成為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學科。
20世紀70年代,美軍用新研制的15枚激光制導炸彈,摧毀了曾出動700余架飛機、投彈1.2萬噸均未擊中的越南清化大橋。
一次看似平常的作戰行動,卻昭示了信息技術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還被叫作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軍事運籌研究中心也還只是該校科技教研室下屬的軍事運籌組,主要從事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工作。這段美軍激光制導炸彈摧毀清化大橋的視頻在該組被反復播放,一場頭腦風暴驟然刮起。
他們敏銳地認識到,這次作戰行動之所以取得了異乎尋常的功效,就在于計算機技術與武器平臺的有機結合,使作戰效能呈幾何級數增長。從而得出結論:隨著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軍事領域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硅片必將戰勝鋼片這一事實促使他們立即著手展開相關研究工作,并向學院黨委提出了加強指揮自動化研究的建議。
院黨委非常支持,專門為他們籌措13萬元資金購置計算機設備,由此,開啟了他們信息系統研發的破冰之旅。
今天看來,13萬元并不多,但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相當于當年200個團職干部近一年的工資總和。
經過奮力攻關,1983年,“微機輔助裁決系統”和“合同戰術訓練模擬系統”研發成功,并成功運用于全軍演習,開創了我軍指揮訓練信息化的先河。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戰爭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世紀之交爆發的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呈現出信息化戰爭的鮮明特征。
在“無網不勝”這一全新理念的引領下,從一個組發展而來的軍事運籌教研室開始研發基于網絡技術的作戰訓練信息系統,相繼成功研發了“陸軍戰術指揮系統”、“演習導調和指揮作業系統”等系列信息系統,趟出了研發作戰訓練信息系統的新路子。
進入21世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開拓了軍事變革的新境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軍事運籌研究中心成立,力求在新一輪信息化浪潮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
無論是初創時的一個組,還是現在的研究中心,科研人員的目光始終盯著戰場需求。
幾年前,該中心幾位專家應邀到某部觀摩演習時發現,遂行炮兵群指揮任務的有兩輛指揮車,炮兵指揮員不時地要從這輛車下來,上到另一輛車。經過了解得知,原來在一輛車上裝有“炮兵射擊指揮系統”,擔負著對所屬炮兵部隊的指揮任務,另一輛車上裝的是“陸軍戰術指揮系統”,負責接收合成指揮員下達的各種指令。兩車系統互不相通,只能異車指揮。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大家:美軍的一個單兵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呼喚戰機凌空而至,我們這樣的指揮效率怎么能夠打贏現代戰爭?
為了拆除“籬笆”、整合“煙囪”,實現作戰指揮系統的互聯互通互操作,他們隨即組成課題組,開始了“聯合訓練信息系統”的研發工作。
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難題是上百個軟件的標準不一、平臺各異。如果另起爐灶重新研制,財力、物力和時間都不允許;而簡單整合,則難以實現系統的高度融合。
強烈的使命感催生強大的內生動力。他們兵分兩路,一路到部隊和演訓一線進行深入調研,另一路對相關指揮信息系統源代碼進行剖析研究,相繼拿出了上百種方案,構建了數十款軟件模型,但均未取得實質性突破,研發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一連幾個月,他們苦思冥想,收集查閱了幾百萬字的相關資料,反復進行研究討論和思想碰撞,但研發的航船卻一次又一次地擱淺,挫敗感籠罩在每個人心頭。
突破往往需要堅持、再堅持。正當“山重水復”之時,一本外文資料上刊登的“公共操作環境”的有關論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能否通過建立一個公共信息處理平臺,將各系統進行綜合集成,來解決和實現互聯互通問題?順著這一思路,課題組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論證,最終撕開了突破口。
趁熱打鐵,經過上百次的反復試驗攻關,他們終于研發出我軍首個“聯合訓練信息系統”。
該系統成功解決了制約信息化條件下指揮效能發揮的瓶頸問題,一經面世便在部隊得到廣泛應用,有效促進了我軍聯合訓練水平的提升。
2002年,該中心幾名同志到某師調研,他們在該師組織的裝甲團與摩步團對抗演習現場看到,裝甲團嚴格按照實戰要求組織戰斗實施,而機步團則彩旗飄飄,隊列嚴整,在營造演練氣氛上下了不小功夫。對抗結束,在他們看來應該是裝甲團略勝一籌,可最后導演部卻判定機步團獲勝。
演習是為了看,還是為了戰?評判演練對抗勝負的標準到底是什么?這件事過去好長時間了,中心的同志還一遍遍在心里畫著問號。
“這件事并不奇怪。”在之后和某訓練基地司令員的交談中,司令員說:“長期以來,我軍缺乏一套科學評估演習質量的方法手段,難以客觀準確地評價部隊的訓練效果和整體作戰能力,這也為演為看、演習像演戲等問題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為解決這個難題,他們研究了大量演習資料,到部隊采集了數以萬計的相關數據,經過近3年的攻關,終于成功研制了“演習檢驗評估系統”。
該系統在全軍陸軍部隊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推廣使用,實現了部隊演習從經驗評估到標準評估、從定性評估到定量評估、從手工零散評估到系統整體評估的跨越,推動我軍演習改革實現了重大突破。
該中心到部隊調查,官兵們普遍反映,有了這套系統,部隊戰斗力咋樣,大家心中都有了本明白賬。逼著我們拆掉了“戲臺子”,樹立了實作風,練出了真本領。
這些年來,研發各類作戰訓練信息系統80余項,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48項,其成果惠及全軍。(吳旭 張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