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8月15日撰文稱,日本與德國同屬于戰敗國,在“二戰”結束后的這69年里,日德兩國同樣在一片廢虛和混亂中起步,兩國甚至基本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道路,但如今的差異卻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日經新聞》認為,日本與中韓兩國鄰國外交受挫,這是導致日德差異巨大的要因。
《日經新聞》文章稱,在經濟和外交層面,日本也已遠遠落后于德國。在二戰結束后的69年里,日德兩國同樣以戰敗國的身份在一片廢虛和混亂中起步。按理說,兩國應該基本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道路,然而為何如今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呢?日本與德國戰后走過的道路有很多共同點。在冷戰時期,兩國分別在美國主導的“道奇計劃”(重建日本經濟的計劃)和“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推動下實現了復興。兩國也同樣在堅持走控制軍備、重視經濟的路線的基礎上創造了“經濟奇跡”。
文章認為,差異日趨明顯的是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德國以德法和解為核心,主導構建了歐盟(EU),并在其深化與擴大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相反,日本在處理與中國和韓國等重要鄰國的關系時卻屢屢受挫。而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德國也正在提高其影響力。在伊朗核問題上,德國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起參加了談判。而在解決烏克蘭危機時掌握關鍵的也是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有能力與任何主要國家的領導人迅速實現會晤。
文章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提出了“俯瞰地球儀的外交”,但其中卻缺少了中韓這兩個鄰國。日本與中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仍存在嚴重分歧。美日均對中國加強海洋戰略抱有強烈的擔憂,但奧巴馬政權同時也對無法與中韓展開對話的安倍政權感到不安。
在經濟層面,日德間的差距也正在擴大。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的德國重視財政紀律、優先維持強有力的貨幣以及物價穩定。而與此相反,曾滿足于1美元兌360日元的匯率水平的日本則產生了嚴重的“日元升值恐懼癥”。資金的過剩流動導致了泡沫的發生,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又落下了通貨緊縮的病根。日本不斷推出只顧眼前的財政刺激舉措,財政紀律至今仍然松懈。
德國實現了財政盈余,能夠在無需貸款的情況下編制預算,但日本甚至難以期待2020年度的基礎財政收支實現盈余。日本的長期債務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2倍以上,在發達國家中最高。
雖然目前日德兩國均為經常收支盈余國,但德國將成為超過中國的最大經常收支盈余國,而日本則可能淪為經常收支逆差國。如果日本在財政收支和經常項目收支上均跌落為逆差國,日本與優等生德國的差距將被進一步拉大。
經濟和外交密切相關。《日經新聞》認為,德國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歐盟的深化和擴大。另一方面,由于與中韓關系的冷卻,日本難以充分分享到世界增長中心的利益。日本需要弄清“二戰”后69年后為何會輸給德國,而向德國學習什么則將決定日本未來前進的方向。(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