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護劍 不戀鬧市戀山溝
——火箭軍某部深山營隊的四張官兵面孔
“八一”建軍節前夕,火箭軍某部報道員張金豹琢磨著舉辦個小型影展。從2005年第一次走進深山營隊為戰友拍照起,張金豹用鏡頭記錄了這些“守山人”的敬業精神,也見證了他們的青春印記。光陰荏苒,面孔有變,唯青山不改,“守山人”的對國家、對人民、對軍隊的忠誠從未消減。
面孔一:傅揚明
守山18年鍛造工匠精神
2000年3月,三級軍士長傅揚明上山駐守的時候,營地里還沒有飲用水。“我和戰友挑著桶去幾公里外接山泉水,還到山澗的河溝洗澡……”提起往事,他就有說不完的故事:“食物全靠山下補給。趕上下雪天山路泥濘車開不進來,戰友們就要下山去把食物背上來。”他至今清晰地記得戰友們背著食物手挽手翻越大山摔倒在雪窩里的場景。
近些年來,國家和軍隊非常重視改善基層官兵的生活條件、待遇,在各級機關和領導的關懷下,駐守深山的官兵營區里如今已經用上了飲用水,配置了空調、多媒體學習室,還有了5D影院和游戲室,深山官兵的生活條件和文化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傅揚明說:“條件艱苦的時候,我扎根深山守護國寶的信念沒有動搖過,現在條件更好了,我的信念也更加堅定了。”
傅揚明負責陣地風、水、電保障。經過十多年的浸潤,他對陣地的每一根線路、每一處開關、每一個接頭都熟記于心,被官兵稱他為陣地管網的“活地圖”。
如今,已晉升三級軍士長的傅揚明仍舊搶著干活,新兵們打趣說:“傅班長在山溝里堅守的時間最長,資歷最老,但干工作的勁頭拼得過我們90后”。
“管了十多年的風水電,平常哪里出了故障我知道問題出在哪,心里特別踏實。人一輩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挺好。”傅揚明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期待,“如果部隊需要,希望能再守12年,直到退休。”
面孔二:高藝能
往返大山的道路就是新的長征路
“不戀鬧市戀山溝,不破難題不罷休,他對工作的極致追求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是該部陣管分隊四級軍士長王慶濤對時任副總工程師高藝能的評價。
自2012年負責山上營地設備檢修開始,高藝能每周都至少上一次山,風雪無阻。有時候山上的設備突然出了故障,高藝能放下手頭的事情就往山上趕。5年來,他往返大山300余次,累計行程約2萬5千公里。
有一年,山里洞庫綜合整治攻堅,官兵吃住在山溝里,全部進入了“5+2”“白+黑”模式。高藝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上,經常加班到第二天凌晨才走出洞庫。一個周末,高藝能帶著值班戰士一箱一箱往洞庫搬新到的儀器,被儀器箱重重地砸到了腳,造成大拇指骨折。
在施工的緊要關頭,高藝能的受傷無疑給大家蒙上了一層陰影。然而受傷的第三天,拄著拐杖的他又出現在了設備儀器調試的現場……
“我樣子丑,又不善言談。但是首長說過,不讓老實人吃虧,不埋沒努力且有一技之長的人。”談及如今的自己,高藝能很感激單位黨委的用人導向——實干實惠、吃苦吃香、優秀優先,盡量把優秀人才用在合適的崗位上。正是由于此,他從基層普通分隊技術干部被部隊黨委提升為當時的副總工程師。
技術過硬是技術干部的生存之道。高藝能認準這個理。多年來,他領銜或參與了單位的多項課題研究,其中由他主導的某型號導彈檢驗流程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山上山下兩處營地總共有3000多臺設備,每臺設備的性能、“脾氣”他都十分熟悉。無論什么時候接到設備報修的電話,高藝能總會帶著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設備壞了,癱瘓在那,我會焦慮。”
“要是孩子發脾氣鬧別扭或者生病,你搞得定嗎?”記者話鋒一轉,高藝能面露尷尬。“兒子12歲了,大部分時間都是他媽媽帶著,我確實搞不定,只能是偷著心疼。”
面孔三:杜世榮
放棄讀研的90后新兵
2016年大學畢業后,列兵杜世榮放棄了讀研的機會來到了軍營。“我想圓兒時的夢,做一名馳騁沙場的軍人,親手摸一摸槍和子彈。”
新兵訓練結束,杜世榮從駐守城市的單位分配到了駐守深山的營隊。從家鄉東北平原到新兵集訓地邊陲高原,眼前的山是他見過的最大的山,進山的路程都有好幾十公里;這個山溝距最近的小鎮也有20多公里,是他長這么大到過的最偏遠的地方。
“我特別喜歡張金豹班長,有他的地方就有陽光,有強大的向心力;集訓時帶我的郭班長也是大學畢業入伍,很懂我;陣地管理方面,傅揚明班長總是沖在前面,就像定海神針;黃辰陽班長技術特別好……”交談中,記者發現了杜世榮很“90后”的一面,直言自己的喜好。
“山上其他都挺好的,可以看書看電影打籃球,就是沒有信號不能用手機。我想家人、女朋友了就寫在紙上,今天一段,明天一段,寫多了就郵寄回去。”提起女朋友,杜世榮臉上揚起笑容,“她在北京讀研究生,法律專業。每次外出下山,我先去找有公共網絡的地方跟她視頻,然后買了全家桶帶回山上跟戰友們分享。”他還說,女友和家人都很支持他在部隊服役,這是他訓練和工作中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即便是首長來了,沒有通行證也不能進入。我守護著國寶的第一道安全防線,特別有存在感。”作為陣管分隊的警衛戰士,杜世榮負責在洞口站崗和安檢,他對此不無自豪。他說:“就在我站過的崗亭里,曾經有過北大等名牌大學的學子,他們攜筆從戎書寫了出彩青春,我不能給崗位抹黑,更不能給大學生士兵丟臉!”
入伍時間不長,所經歷的事情也不多,但杜世榮堅持把上級交代的每一件事情想得仔仔細細,做得細細致致。他說:“習主席要求我們打造戰略拳頭,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給單位拖后腿。”
面孔四:張金豹
懂愛才能為國護劍
回想起2016年7月30日,在北京京西賓館全國雙擁模范代表座談會現場見到習近平總書記,張金豹至今激動不已。這是他做公益之初未曾想到的結果。
6年前的一天,隨部隊工作進村入寨拍攝采集村民信息的張金豹發現,在這個“手機人人標配、相機遍地皆是”的當下,部隊深山陣地周邊的幾個村寨里,竟然還有人沒拍過個人照片,更談不上拍上一張全家福。
回到部隊后,張金豹決定為陣地周邊的村寨和小學免費拍攝和沖印全家福。他向單位領導匯報了自己的想法,當即得到部隊黨委的大力支持。時任政治處主任、現任政委謝菲囑咐說:“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陣地要安全,村民很關鍵,幫助村民既是黨員本色,也是陣地建設的需要。”
2012年春,經張金豹建議,部隊黨委發起“有愛就有希望”公益活動,與駐地周邊28個村寨結對幫扶,援建村寨衛生所和小學圖書室,修建愛心水窖,開展“1+1”捐資助學活動,黨委委員帶頭每人資助一位貧困生。受此感染,部隊的普通官兵和家屬也紛紛參與到捐資助學中來,目前部隊官兵和家屬已經先后捐助貧困學生120余名,其中近30名考上大學。
歲月無聲,光影留痕。在張金豹的電腦中,存放著超過萬張的“全家福”照片,這都是他一張張拍攝、沖印和送到村寨群眾手中的。一張張照片定格了村民的面孔,也見證了這些貧困村寨在地方和部隊的大力扶持下逐漸走向富裕的步伐。數據統計顯示,陣地周邊村寨群眾的人均純收入已由5年前的2250元增至如今的5000多元,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如今,附近的村民對張金豹和他的戰友有了依賴。誰家結親升學,誰家祝壽添丁,都會給他們捎個信。還有人家添了娃娃,就請戰士幫忙取名字。張金豹給一個小男孩起名叫“盈春”,寓意希望。
“你如何理解軍人的責任?如何踐行習主席‘能打勝仗’要求?”張金豹回答記者說;“懂得愛,才懂得責任。對身邊的家人鄉親有了小愛,才會對國家和民族有大愛,才能為國護劍,才能打勝仗!”
后記:
在深山遇見的官兵,從70后到90后,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面孔和性格。相同的,是長年累月風吹日曬下黝黑的皮膚,是訓練演練時的一絲不茍、令行禁止。
與記者對話的數位官兵,言談間無一不提到“能打仗、打勝仗”。正如采訪結束臨別時記者對官兵們所說:“有你們在大山深處的堅守,才有百姓們的歲月靜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