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变态另类牲交,中文字幕av每日更新不卡,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記者手記:初心在胸,高原邊防軍人使命與光榮同在

——“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主題活動走進西藏軍區邊防部隊

人民網記者 劉融
2019年07月14日12:37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在24號界碑前,人民網“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主題活動第四采訪分隊與戰士代表一起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 曹文勇攝

從海拔2000多米到5000多米,從荒原戈壁到峽谷密林,從“西南第一前哨”昆木加到南亞邊貿“橋頭堡”吉隆,再到震后“空城”樟木……由人民網、陸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聯合開展的“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主題活動第四采訪分隊奔赴西藏邊防線,十幾天內奔波近3000公里,翻越11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對中尼邊境15個界碑進行描紅。記者一路走一路感動,一路寫一路收獲。這里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真情。邊防官兵用默默無聞的奉獻,串起繁華都市的歲月靜好。記者們被邊防官兵的精神所感染和激勵,行走邊疆的腳步愈走愈踏實堅定,筆下的邊防故事越寫越思如泉涌。

苦不言苦 苦中作樂

“為祖國站好崗守好邊!”

對于邊防,我們耳聞過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但記者們真正走近邊防軍人,心被觸碰的烈度依然出乎意料。

1950年,第一批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雪域高原,沖破極端環境下生理和心理的極限,在這里扎根,在祖國的西南堅守著祖國的大門,向世界宣誓我們的主權。

半個世紀后的今天,記者踩著邊防戰士的足跡,深入高原邊關。到達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后,忍著旅途勞頓和高原反應的極度不適,采訪分隊即刻啟程趕往邊防哨所。車輛在坎坷不平、塵土飛揚的沙石路上一路顛簸,來到了這個西藏軍區最西端的哨所——昆木加哨所——佇立在海拔4900米以上的“生命禁區”,來到了中尼邊境24號界碑前。

雪山高聳,寒風呼嘯。荒蕪的戈壁灘上,24號界碑巍然屹立。 “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主題活動第四站啟動儀式在這里舉行。我們的采訪之旅從這里正式開始。

記者在24號界碑執勤點同邊防戰士和公安邊防警察聊天時,他們黝黑的臉上始終掛著純樸的微笑,言語不多,略顯拘謹,言談都是對祖國的情懷,對邊疆的熱愛。所謂執勤點其實就是一頂簡單的棉帳篷,里面一張大通鋪,燒著爐子取暖。 人民網 張峰攝

“我曾在部隊工作多年,對部隊和軍人有著特殊的情懷和情感。”人民網黨委副書記張峰在啟動儀式上深情地說,盡管之前西藏邊防官兵艱辛有所耳聞,但當真正站在這里時還是感到震撼。雖然已是夏季,卻滿目荒涼,近十級的大風夾雜著沙子吹到臉上生疼。用戰士的話說,“這里常年如此。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現在已是西藏最好的季節”。

昆木加哨所戰士們拿出最新鮮的蘋果和梨子熱情招待我們這群遠道而來的記者。 人民網記者閆嘉琪攝

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昆木加哨所戰士們拿出最新鮮的蘋果和梨子熱情招待,但采訪分隊沒有一個人舍得吃一口。我們了解到,新鮮水果在這里異常寶貴,是最受戰士們歡迎且最難得的補給。昆木加哨所四周荒蕪,含氧量不足50%,冬季大雪封山長達5個月。路途偏遠,補給常常不能及時送到哨所。2011年冬天,大雪封山。時任邊防部隊連長的羅府臣說道他給哨所送補給時的情形仍記憶猶新,被困雪地兩天兩夜,只能靠皮蛋沾辣醬果腹。

“西藏苦不苦?”

“不苦!在這里當兵有意義,為祖國站好崗守好邊是我們的職責使命!”

烈日當頭,狂風呼嘯。海拔4000米以上的極端自然環境,一眼望不到邊的荒漠伴隨著飛沙走石。跟隨戰士們一起徒步走巡邏線的記者們無一例外開始有強烈高原反應,頭痛欲裂、反胃嘔吐。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年輕的邊防官兵背井離鄉、遠離繁華,無怨無悔地長年累月戍守在荒蕪高原,只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為祖國站好崗守好邊。

昆木加哨所邊防官兵牽著軍馬,艱難地行走在風雪巡邏路上。宋小理攝

在高原邊防當兵最難熬的不是環境惡劣,昆木加很多時候都是孤獨、寂寞、奉獻的代名詞。在與老兵王建飛聊天時,一只大馬蜂飛來飛去,他順手拿帽子扣住卻不忍趕走。在方圓數十里不見人影的地方,官兵們每天看到的只有戰友和萬年不變的雪山、荒漠。對他們說,每一個“不速之客”、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是排解寂寞的好伙伴。

“看到的天是藍的,看到的人是男的,吃到的菜是圓的”“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苦中作樂,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戰士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如數家珍般給記者說著他們的經典“段子”,逗得我們開懷大笑。

雪域衛士只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為祖國站好崗守好邊。 王乾攝

保家衛國 不負使命

“最后10米,淌冰河也要過去!”

邊防無戰事,軍人有犧牲。1995年8月的一天,云南籍戰士陸永剛在巡邏途中迷失方向,他焦急的向前狂奔,突發急性肺水腫,生命之鐘停擺于19歲。陸永剛倒下了,用生命鑄就了一座永恒的界碑。陸永剛是昆木加建哨以來,犧牲的第22名戰士,也是唯一一名葬于哨所的烈士。20多年前,陸永剛的父母將他送到部隊,再也沒能等到他回去。給記者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戰士的眼圈紅了。

保家衛國,不負使命。在和平年代,軍人的奉獻更顯得悄無聲息。在巡守界碑的途中,在沒有燈光的夜里,到處都有邊防戰士堅毅的身影。

“采訪分隊從22號界碑前往23號界碑時,因為缺氧造成的強烈高原反應,記者們行走緩慢,不得不坐上了巡邏車,而戰士們為了對邊境線的情況詳實把握,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堅持要跑步過去,在4600多米海拔的高原上與巡邏車遙望同行。”有記者對戰士們執行巡邏任務的嚴肅和堅決感慨不已。

“最后10米,淌冰河也要過去!”駐守在吉隆的邊防戰士們冒著危險淌著冰冷完成到點到位巡邏任務。 王乾攝

“最后10米,淌冰河也要過去!”中尼邊境第50號界碑前有一條冰河,距離大約10米左右。吉隆口岸連隊班長王永林說,4·25尼泊爾大地震后,這條河流變得更加湍急,之前的簡易木橋也被河水沖走。站在河對面,對50號界碑目視觀察也能完成巡邏任務。然而,戰士們每次都要冒著危險淌著冰冷的河水,到點到位描紅50號界碑,原路返回又淌一次冰河。一來一回,巡邏時間增加了近1個小時。戰士們說,作為邊防軍人,參與巡邏是一項神圣的職責和使命,必須到點到位才算完成任務。

“界碑是什么?”達曼人戰士巴桑第一次巡邏,便去了道路艱險的51號界碑,與戰友一起檢查界碑、描紅、展示國旗。他還興奮地拍了自己和界碑的合影。休假回家,巴桑興奮地將照片拿給母親看,告訴母親,“界碑就是咱們國家的領土標志!”

達曼人戰士巴桑和他的班長王永林接受記者采訪。 人民網記者劉融攝

邊防軍人對記者說,界碑是有生命的,它是 “無言的戰友”,在日夜守護著祖國邊疆。戰士們每一次的巡邏都是去看望這位親愛的“戰友”,為它添上“紅裝”。駐守樟木16年的老兵雷盛剛最后一次描紅界碑時,顫抖的手遲遲無法下筆。即將要跟這位老“戰友”告別,他撫摸著界碑,再向它敬最后一個軍禮,淚水早已濕了眼眸。

駐守樟木16年的老兵雷盛剛最后一次輕擦界碑,與這位“戰友”告別。許鵬飛攝

腳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耳邊回蕩著戰士的響亮的口號”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從拉薩出發,途徑日喀則、昂仁縣、薩嘎縣、昆木加哨所,再到吉隆鎮、聶拉木縣、樟木鎮,近3000公里車程,記者跟隨邊防戰士的腳步,一路走一路感動,一路寫一路收獲。

跟隨邊防戰士的腳步,人民網采訪分隊從拉薩出發。人民網鄭瀟瀟攝

“西藏,一塊孤獨的石頭坐滿整個天空。”這是海子留給世界的迷人詩句。廣袤的高原、澄澈的天空、通靈的圣地……西藏是世人向往的“詩和遠方”。走來到西藏軍區邊防部隊,走進昆木加哨所,讓記者閆嘉琪切身體驗了“詩和遠方”的另一面:“頭疼欲裂的高原反應、直吹入骨的飛沙冷風、揮之不去的孤獨寂寞,水電供應的斷續無常,以及特殊環境帶來的各種疾病困擾。到了冬季,各方面困難更會成倍增加。駐高原邊防官兵面對的客觀環境雖有很大改善,但依然艱苦。 ‘不苦!’當問及一位小戰士在昆木加哨所守邊疆苦不苦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毫不猶豫,我潸然淚下。”

人民網記者劉融正在昆木加哨所采訪老兵王建飛和00后新兵包福林。 人民網記者閆嘉琪攝

跟戰士們一起徒步走巡邏線,烈日當頭,連綿不斷的山丘、看不到頭的鐵絲網、荒無人煙的高原……記者鄭瀟瀟沒走幾步腿已經像灌了鉛,而身邊攙扶她的戰士還是目光淡定,從容引路,還時不時鼓勵記者,幫她調整呼吸。離開哨所前,一位新兵小戰士教了記者一首歌,歌詞里說:“肩負使命,手捧軍徽。放心吧媽媽,邊關有我。”

高山峽谷密林區,人民網記者與戰士們一同描紅界碑。 人民網柴濟東攝

跟隨記者團參加此次采訪活動的大學生代表宋璽被默默無言忠誠奉獻的戰士們感動。她告訴記者,邊防戰士們從不主動提及自己的奉獻,但看到他們皸裂的嘴唇,手上的凍瘡,沒有人不會被感動。“這種用無言的奉獻去證明心中信仰的精神,我一定會牢牢記下來。”

人民網采訪分隊在吉隆口岸采訪。 人民網記者閆嘉琪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軍區邊防一線部隊“住房難、吃水難、用電難、洗澡難、取暖難、如廁難”問題得到大大改善。記者們欣喜地看到, 6.5米寬的柏油路正在修建,這條道路將直通巡邏點位。邊防哨所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戍邊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新哨樓、新陽光棚、新溫室大棚、新太陽能發電站等設施陸續建成,還有集中供氧、遠程醫療、直達配送等暖心工程相繼推進,明年昆木加哨所還有望接入國家電網。

“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戍高原。”這是邊防官兵的莊嚴承諾。承諾背后,是一代代戍邊官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艱苦奮斗。他們不斷提升戰斗力,為祖國安寧、邊疆穩定、人民幸福奉獻著青春韶華,將青春甚至生命永遠留在這片雪域高原。

向高原邊防軍人致敬!

人民網采訪分隊在樟木口岸完成最后一個界碑的描紅,與邊防官兵一起祝愿祖國繁榮富強。 曹文勇攝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