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專家:提升硬實力和軟實力是根本
人民網北京8月17日電 (黃子娟、莫仕偉)75年前,中華大地硝煙滾滾。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向日本全國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中華兒女經過14年浴血奮戰,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75年后,中國逐漸擺脫任人欺凌的羸弱形象,用勤勞和智慧建設新中國,闊步邁向富強和小康。然而,在國際局勢波譎云詭的當下,這場戰爭不應被遺忘。抗戰勝利的意義是什么?在當下,抗日戰爭的勝利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針對上述問題,人民網專訪了軍事專家徐焰,他表示,今天回顧抗日戰爭的最大啟示是,中華民族要崛起,硬實力和軟實力都要提升。
關于勝利紀念日的認定
徐焰首先厘清了抗戰勝利紀念日不同日期的意義。在傳統意義上,8月15日與9月2日都可被視為抗戰勝利的日子,8月15號日本天皇下詔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號日方代表在“密蘇里號”上簽字投降,可是為什么中國將紀念日定在了9月3日?
徐焰解釋到,日本將8月15日選為終戰紀念日,當天日本天皇下詔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認為戰爭的結束是以天皇下詔書為標志,實際上,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盟國英勇抗戰打來的。而且,8月15日當天日本天皇只是進行了一次廣播講話,并沒有簽下正式協定,戰斗甚至還在繼續,而日本真正簽字投降是9月2日。因此,8月15日只是日本天皇承認戰敗的日子,日本真正正式投降是9月2日。
1945年9月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并于1946年把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兩大覺悟為新中國奠定基礎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侵華,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吹響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號角,最后到1945年的勝利,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徐焰認為,抗戰勝利使中國免除了亡國的危機,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但抗戰的意義不僅僅是戰勝日本帝國主義,還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抗戰勝利使中國人民兩項覺悟獲得巨大提高——民族覺醒的覺悟和民主思想的覺悟。靠著全國人民覺悟的提高,抗戰勝利僅僅四年后,新中國就建立了。
同時,抗戰勝利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徐焰認為這不能過分解讀,因為勝利后,國民黨政府還是美國的附庸,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直到新中國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才被終結。
硬實力與軟實力至關重要
在今天回望中華民族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歷史,我們能從中獲得什么經驗與啟示?徐焰認為,最根本的還是一句老話,“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
75年前,日本投降,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早在抗戰之前就已開始。徐焰提到,明治維新后,日本跟上世界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工業化,而中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中日之間的較量是近代工業化社會與傳統農業社會的較量,所以日本敢于侵略中國。
在徐焰看來,今天紀念抗戰勝利,主要應該思考兩點:一是提升我們國家的軟實力,即民族精神、全民團結的精神以及共產黨領導下的組織能力,在國民黨的統治下,中國一盤散沙,沒有組織能力;另一方面,國家要提升硬實力,二戰時期,日本可以生產世界上一度是最先進的零式戰斗機,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以及大量的航空母艦,而中國當時連迫擊炮都造不好。
徐焰提到,我們今天回顧75年前的歷史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中華民族要崛起,兩方面都要努力,一方面,軟實力要繼續增強,要不忘初心,不忘當年的奮斗精神,弘揚愛國主義與共產黨領導下的團結的戰斗意志,并提升政府有效的組織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硬實力,包括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這是最根本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