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变态另类牲交,中文字幕av每日更新不卡,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傳承英烈精神 守護紅色星火

2022年09月30日08:47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9月27日,正在雪域高原駐訓的新疆軍區某團組織官兵前往冰蓮山邊防連舊址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活動。他們通過面向國旗宣誓、講述革命歷史、修復革命舊址等形式,回顧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歷史,汲取前行力量,樹牢衛國戍邊堅定信念。張曉釩 攝

英烈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脊梁,承載著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第9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全國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緬懷英雄先烈,弘揚英烈精神。今天,讓我們走近3位默默守護英烈的普通人,聆聽他們在平凡中的堅守故事。

吉林省琿春市退役軍人劉國信義務守護烈士陵園43載

“把烈士精神傳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進入9月,陣陣秋風為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琿春市英安鎮大荒溝村帶來一絲寒意。每天一大早,劉國信都會趕往十三烈士陵園,清掃落葉、擦拭墓碑。

劉國信今年69歲,是一名退役軍人。小時候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劉國信,入伍后隨部隊參加了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1979年,退役回鄉的劉國信擔任大荒溝村黨支部書記。從這一年開始,他義務守護烈士陵園。

劉國信守護的那段歷史,發生在一個秋天。“1938年農歷8月17日,當地抗日游擊隊參加一場戰斗后返回大荒溝村休整。因叛徒告密,日軍夜晚偷襲,13位隊員在戰斗中壯烈犧牲。英雄的遺體就地掩埋、合葬于此。1958年,地方黨委、政府將烈士遺骸整理后重新安葬,分別立碑。”劉國信邊講邊擦拭一塊只寫著“郎某某”的墓碑。“這位不到20歲的小戰士犧牲前住在汪清羅子溝新屯,只知道他姓郎,不知道具體叫什么。13位烈士都沒有后代。歲月有風,英雄無名。我們要銘記歷史,銘記英雄。”劉國信說。

“為了紀念13位烈士,陵園的臺階設計為13級,園內的烈士紀念碑有13米高。”每當國家出臺有關褒揚烈士的政策,劉國信就會到墓前“匯報”。忙完手頭的活,他還會和烈士們“說說話”,告訴烈士們這里發生的巨大變化。

2004年,琿春市決定在大荒溝抗戰遺址修建紀念設施。劉國信積極查閱歷史資料,協助有關部門完善13位烈士資料。2017年7月,琿春市黨史展覽館正式投入使用。偏僻的大荒溝村成為黨史教育基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劉國信主動申請,擔任義務講解員。只要有人來參觀,不管多忙,他都會趕到黨史展覽館義務講解。

“冬天掃雪,夏天除草,秋天掃落葉。我們兩口子一天干不完干兩天,很少有閑下來的時候。”除了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日,大部分日子里,陵園只有劉國信一個人。忙不過來時,他就動員老伴崔愛鳳來幫忙。

劉國信見不得陵園荒蕪。“由于早些年陵園負擔不起除草劑的費用,我老伴就叫來她的‘姐們兒’,用手拔磚縫里的草。現在有了割灌機,方便多了。”談起烈士陵園管理,劉國信有說不完的話。

劉國信的兒女在山東威海定居。他們想把父母接過去享享清福,可老兩口不同意。崔愛鳳說:“犟老頭認死理,說如果組織通知他不用他干了,他二話不說就回去。咱們支持他的工作吧,他的心在陵園。”

以前,有人對劉國信的行為不理解,現在大家都很欽佩他。在劉國信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烈士陵園的保護和宣傳中來。

一轉眼,劉國信義務守護烈士陵園43載。他說:“有人問我圖啥?我覺得到了這個歲數,還能為黨工作,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把13名烈士的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最大的心愿。”(趙文彬、孫有權)

湖南省吉首市河溪鎮老民兵張仁望守護烈士公墓24載

“能為革命先烈守墓看園,這輩子值了”

臨近第9個烈士紀念日,湖南省吉首市河溪鎮麻扎漁梁烈士公墓守墓人張仁望格外忙碌。每天除了打掃公墓,他還要為前來祭奠的人們講解英烈事跡。

長眠于麻扎漁梁烈士公墓的是解放軍原第47軍139師416團3連的24名烈士。1950年3月,3連24名戰士在護送鹽船隊時,遭土匪伏擊,與匪激戰中不幸光榮犧牲。張仁望從小聽老輩人講述戰爭故事長大,對這段歷史耳熟能詳。

1981年7月,為了紀念英烈,原吉首縣人民政府在麻扎漁梁修建烈士公墓。時任村民兵營長的張仁望帶領村基干民兵,收集烈士遺骨、運磚推土,并從半山腰移來松樹種在墓地周圍。

也就是這一年,張仁望結識了當時的守墓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向明德老人。老人身上特有的軍人氣質和戰斗經歷深深吸引著張仁望。一有空閑時間,他就到烈士公墓,幫老人挑水,同老人一起除草、掃地、打理墓園。“向老做事帶著軍人的嚴謹,墓園在他的打理下干凈整潔……”張仁望回憶起向明德老人,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1998年3月,守墓30多年的向明德老人因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回到老家休養。烈士墓不可一日無人看護,張仁望義無反顧地挑起這副擔子,并鄭重承諾:“我要把墓地當成自己的家。”

剛開始,張仁望的妻子不支持他去守墓。因為家里的3個孩子要吃飯、上學,父母年老體弱需要照顧,妻子擔心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張仁望勸妻子:“烈士是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犧牲的。我是民兵營長,有責任這么做。”

張仁望家距烈士公墓3公里,中間隔著一條河。為方便守護墓園,他打起鋪蓋搬到墓園內的簡陋住房。每天,除了看護墓園,他還要撐船過河,回家打理莊稼,晚上再回到墓園看護。遇到重要節日,他就整天守在墓園。后來,妻子為了照顧他的起居,也搬了過來。從此,不管是打理墓園還是回家種田,張仁望身邊多了一個瘦小身影。張仁望說:“想想那些犧牲的烈士,受多大的罪,吃多大的苦,我都覺得沒什么。能為革命先烈守墓看園,這輩子值了。”

為了還原英烈事跡,張仁望多次到鎮政府、市文化局和檔案館查找史料,找村里長輩求證。得知瀘溪縣潭溪鎮扯旗村有一位老人是當時的運鹽船工,張仁望專程跑到老人家里請教。經過不懈努力,他將烈士的事跡編成整套資料,生動記錄了當時的戰斗情景。2008年,麻扎漁梁烈士公墓被確定為吉首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吉首市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對象。

除了綠化墓地、清掃枯葉雜物,張仁望還積極宣講烈士英勇作戰的事跡。20多年來,他為當地黨政機關、學校師生和部隊官兵作事跡報告200多次。附近學校一名初二學生,調皮不愛讀書,令老師很頭疼。一次,這名學生來墓園,張仁望給他講做人的道理和革命先烈浴血戰斗的故事。這名學生深受觸動,回去后專心學習。如今,這名學生已參加工作,經常來看望張仁望,感謝他當初的教誨。(周剛)

貴州省盤州市退役軍人胡書勝義務守護烈士陵園30載

“守護好‘老戰友’,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9月26日,胡書勝早早來到貴州省盤州市楊松烈士陵園,擦拭墓碑、清掃落葉,把烈士陵園打掃得干凈整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的日子,胡書勝整整過了30年。

胡書勝是一名退役軍人,1979年入伍,參加了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在那場戰爭中,他的很多戰友犧牲了,這成了胡書勝心里永遠的痛和懷念。1992年,楊松烈士陵園建成后,胡書勝主動申請守護陵園。

“和平安寧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記住他們、緬懷他們、守護他們是我應該做的事。”胡書勝說。

楊松烈士陵園位于盤州市舊營鄉楊松村,集中安葬著原盤縣楊松、白塊兩場戰斗中犧牲的26名解放軍戰士。

走進陵園,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的紀念碑莊嚴矗立,四周松柏蒼翠。這些樹木是胡書勝親手種下的。20多年來,它們陪伴著胡書勝一起守護長眠于此的英烈。

1949年12月10日,國民黨89軍272師師長余啟佑奉命率部起義。為保障起義部隊糧食供應,駐扎在這里的解放軍原第17軍49師145團抽調1營副營長劉光亮、2營副教導員胡松、副營長劉貴生等骨干組成征糧隊,前往楊松等地征集糧食。

1950年3月11日,余啟佑叛變為匪。3月12日,余啟佑指使楊松地霸金文廷、金先鴻包圍解放軍征糧隊。征糧隊迅速部署戰斗,以原楊松鄉公所和另一院子為據點,與叛匪展開激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戰斗持續到13日,征糧隊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

胡書勝從父親口中得知,解放盤縣時有3名解放軍戰士藏在他們家里,后來不幸被土匪發現英勇就義,讓他覺得自己與這些烈士離得很近。

在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胡書勝親眼目睹了戰友的生離死別。因此,他把對犧牲戰友的情感傾注在楊松烈士陵園。他說:“守護好這些‘老戰友’,是我的責任和義務。”

2018年,山東籍烈士王建軍的親人輾轉來到楊松烈士陵園,尋找犧牲在此的親人。胡書勝幫助他們找到陵墓并滿足了王建軍親人的請求。此后每年清明節,按照山東當地風俗,胡書勝都要代替王建軍親人前來祭奠。這些年來,有烈士的后代、親人前來尋找烈士墓地或祭拜,胡書勝總是積極聯系、熱心幫助。

時光匆匆,當年種下的樹苗已長成大樹。從而立之年走向花甲之年,胡書勝默默而又堅定地守護著烈士陵園,用實際行動紀念英雄。如今,62歲的胡書勝頭發白了,背也駝了,腿因早年受傷至今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但他表示,“我會一直守護好烈士陵園,哪天守不動了,會囑咐我的兒子、孫子,讓他們接力守下去。”(焦燕)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