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指導員的教育課創新嘗試
深夜,第76集團軍某旅七連連長檢查完第三哨,發現易指導員房間的門縫還透著光亮。他敲了敲門,走了進去。
每次上教育課前一晚,易指導員的房間都會有些亂。墻上掛著一塊白板,上面畫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旁邊備注著幾名官兵的名字。辦公桌上有4本書,倒扣著放在隨手可拿的位置。備課本上也寫得滿滿當當,像反復修改的論文。
“備課還是這么扎實!”連長眼里透著欽佩。兩人搭檔一年多,他發現每一堂教育課,易指導員都會用心準備。
“我這人嘴笨,不準備充分沒法上好課。”易指導員說,“對我來說,講臺也是陣地。”
初衷
“教育要讓官兵聽進去”
使用白板上教育課,是從5年前開始的。
那時剛剛上任,易指導員壓力很大。第一次上教育課時,他準備了詳細的講稿,照著講稿一字不落地念。臺下官兵坐得筆直,一聽到指導員念標題就趕緊記下來。
這種授課方式讓易指導員懸著的心落了地,但他很快發現,教育效果不太好,一些官兵開始打瞌睡。
面對這種情形,易指導員既生氣、無奈又倍感內疚。他加速念完講稿,頭也沒抬就宣布下課,收起講稿匆匆離開。
“一直讀講課稿,戰友們根本不感興趣。”易指導員開始反思,決定做些改變。上第二堂課時,他精心準備了課件,不但有配套的視頻、圖片,還加了一些特效。
教育課結束后,易指導員拉過中士蘇鵬飛問道:“這堂課咋樣?”
“課件效果特別棒。”蘇鵬飛稱贊。
“那你記住了什么?”易指導員又問。
“我都記在本子上了……”蘇鵬飛連忙翻開教育筆記本,筆記很工整。
“官兵們不往心里記,課件再好有什么用?”易指導員一時間陷入了深思。
“教育要讓官兵聽進去。”怎樣才能讓官兵對教育課感興趣,并入腦入心呢?
“破題”的思路,竟然源于一場足球比賽。那年國慶節,旅里組織了一場足球賽。因在上大學時擔任過學院足球隊隊長,易指導員入伍后不久就成了本隊的“教練”。當他向隊友布置戰術時,所有隊員都聚精會神地盯著他手中的白板。他在上面畫進攻和防守路線圖,配合簡單的講解,隊員們很快就能領會。
“一塊小白板為何有如此吸引力和‘時效性’?”易指導員腦子閃過一個念頭,決定將這個“道具”引入課堂。
之后的一次連史教育課上,易指導員拿出了一塊長45厘米、寬30厘米的白板,邊講邊寫,同時引導官兵進行互動。
臺下的蘇鵬飛,全程緊盯著小白板。指導員擦一次,他就好奇指導員接下來會寫什么,問什么問題,拋出什么觀點。
課后,易指導員再次問蘇鵬飛有沒有收獲時,蘇鵬飛脫口而出:“人人成才,事事爭先,發發命中,代代英雄!我知道了連魂這幾句話是怎么來的,我也知道自己要努力為連隊添彩!”
看著蘇鵬飛眉飛色舞,易指導員笑了。他知道,白板這個“道具”是適合自己和官兵的。
探索
“道理要種進官兵心里”
如何取得更好的授課效果?易指導員有自己的感悟:要把大道理講得活潑生動,就要摒棄陳詞濫調,并對大家掏心窩子。
秉持著這一觀點,白板一用就是5年。
過程自然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因為教育的周期性,“每次教育課都上出新意”很難;其次是因為上課具有隨機性,備課時,自己可能是在軍列上,也可能是在帳篷里,沒網絡也沒有更多的資料。
在易指導員看來,讀書是克服這些困難的關鍵。他每年會讀幾十本書,看完后就寄回家里,妻子趙可欣每季度都會收到一批。“書房里的書架放滿了,客廳的陳列柜也放滿了,新寄回的書只好往陽臺堆了。”趙可欣說。
“書籍是我授課的能量庫。”易指導員讀書的范圍涵蓋了教育、歷史、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盧梭的《愛彌兒》對他啟發很大:良好教育的一個原則不在于教學問,而在于培養人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與其強性灌輸,不如調動官兵思考,引燃學習熱情。”他說。
如今,易指導員已寫下5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這讓他能輕松地引經據典。“指導員的‘金句’張嘴就來,甚至能說出是書里哪一部分的!”對這個“技能”,戰友們都很佩服。
除了知識儲備,易指導員認為教育的關鍵,是了解官兵。“真誠是永遠的溝通橋梁。”他說。
那年,連隊赴外地駐訓,條件艱苦。易指導員組織了“遞小紙條”活動,鼓勵官兵匿名把想法寫出來,上課時作以解答。
“我認為要多配捕鼠夾,避免水果被老鼠啃。”一個小紙條上的內容逗樂了大家。易指導員明白,這話背后是部分官兵對水果儲存問題的“吐槽”。課后,他立即聯系司務長重新制訂了合理的水果供應和分配計劃。
官兵把心里話告訴指導員,指導員對官兵的關注也體現在一篇篇日記中——
“上等兵小陳的爺爺去世,他晚上吃完飯躲在門后流淚了”“生病的戰士小李沒法參加這次駐訓,問我能否把他悄悄帶上……”
“教育的觀點從書中來,更是從生活中來的。”易指導員告訴記者,“道理要種進官兵心里,講不清道理是失敗,講不進官兵心里同樣是一種失敗。”
從最初的白板到讀書筆記,再到小紙條和日記,易指導員一直在對教育方法進行探索。正因為這樣,他的教育課才一直充滿活力。
效果
“讓官兵真正愛上學習”
易指導員的教育課,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官兵。
中士張志豪第一次認真讀完的書,是向易指導員借的。
那是4年前的一堂課,易指導員講述了一個人在逆境中頑強成長、最終創業成功的故事。
故事打動了張志豪,讓他想起了入伍前打工生活的心酸,也讓他意識到入伍后所獲得機遇的可貴。今后怎么辦?他心里有了答案。
不久后,在連隊組織的“思想火花”活動中,張志豪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人只有不斷向上攀登,才有可能獲得更多機會!”張志豪的發言引發大家共鳴。如今的張志豪,不僅是一名優秀的駕駛員,還是連隊的文藝骨干。“學習就是最好的成長催化劑。”張志豪說。
“讓官兵真正愛上學習。”這一思路下,更多教育方法被引入課堂。“思想火花”活動是白板“道具”的“衍生品”,也是易指導員將“學習平臺”交回官兵的一個生動實踐。活動中,官兵們不僅可以分享好書、強軍故事及心得體會,還可以分享各類紀錄片、微視頻等其他內容。
“思想火花”活動舉行了幾場后,易指導員發現中士文博總是默不作聲,交流分享一次都沒上過臺。“平時聊天還行,一上臺我就緊張。”文博說。
于是,易指導員建議文博從家鄉講起。提到家鄉,文博來了精神。為了講好,他找了大量資料,結合紀錄片給大家作了介紹。
“上臺,能倒逼官兵去學習,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易指導員看到了文博的變化——逐漸喜歡上了上臺分享,從說上一兩分鐘的書中佳句,到五六分鐘的感悟體會,條理也變得清晰。
不久后,旅里組織教練員比武,文博主動報名參加,最終憑借出色的發揮奪得全旅第二名。
“好的教育不僅能解決思想問題,還能引導官兵正確思考、正向成長,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該旅政治工作部一名領導說。
在這種教育引導下,該連越來越多的官兵愛上了學習,也收獲了進步。5年里,該連被評為“四鐵”先進單位,先后有16人立功,3人考上軍校,1人保送入學。
展望
“融入更多元素,追求更好效果”
教育課之所以受到官兵青睞,易指導員認為是抓住了課堂上最寶貴的資源——官兵的注意力。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專注時間也是有限的。”作為一名心理學碩士,易指導員嘗試著把所學專業與教育結合起來,“教育課通常只上45分鐘,這是成年人注意力容易集中的時長,太短達不到教育效果,太長受教者容易犯困走神。”
盡管易指導員關于教育課的探索被領導、官兵認可,但在去年集團軍政治教員授課比武中,易指導員還是遺憾敗北。
“成績不好主要是表現力不行。”易指導員分析,“短短15分鐘,要想講得精彩,表達很重要。”他發現前幾名選手都能用幾句話輕松調動現場氣氛:“開口能抓人,語言要生動,說理求共鳴,這是我的短板。”
說起今后打算,易指導員不假思索:“融入更多元素,追求更好效果,嘗試引入脫口秀這樣的表達方式。”他正結合日常生活撰寫脫口秀式的講稿,將考核失利、愿望落空、感情受挫等常見的軍旅挫折,用脫口秀的方式講出來,引導大家換個角度看待挫折。
易指導員將這類教育課的名稱暫定為“笑說兵事”。為了取得更好效果,除了日常收聽收看一些脫口秀節目,他還常為一些教育骨干進行小范圍的試講,聽取意見建議。
不僅是易指導員,上過類似教育課的官兵,也開始用行動踐行這一教育理念。
一名排長對連隊的辯論賽記憶猶新。他參加的第一場辯論賽,辯題是“批評使人進步還是退步”。在雙方一番激烈論戰后,官兵進一步理解了如何正確開展批評、面對批評。
如今,這名排長成長為某連連長,辯論賽也被他“搬”到了新的連隊。
和這名排長一樣,下士張順林上軍校后,也把“思想火花”活動“搬”進了模擬連的課堂。“大家一起登臺分享,有利于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實現共同進步。”張順林說。
得知這些消息,易指導員很高興:“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官兵們都能喜歡上教育課,上一堂好課也不再那么難了。”(曹達功 諶睿 馬振 王鈺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