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綠”守護一庫碧水
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民兵接力守水護水記事
翻開祖國版圖,在雄雞的心臟位置,丹江口水庫猶如一顆晶瑩的明珠,鑲嵌在豫鄂交界的群山之間。它不僅滋養了一方土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一庫碧水從這里出發,潤澤北方。
“得知十年來越來越多庫區群眾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庫區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我很欣慰。”8月13日,習主席回信勉勵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強調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為功。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年來,作為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丹江口庫區民兵始終踐行守水護水使命,用心用情守護這一泓清水。
圖①:丹江口市民兵在丹江口水庫浪河流域開展水質檢測作業。金煒 攝
圖②:退役軍人王忠啟(右)在丹江口水庫邊講述植樹護林的故事。梁帥 攝
圖③:十堰市房縣民兵在轄區小流域清理垃圾。李赤 攝
圖④:十堰市竹溪縣民兵在巡邏途中救助村民。徐夢潔 攝
圖⑤:丹江口市民兵應急連與丹江口市庫區綜合執法大隊聯合組織水上巡邏。金煒 攝
圖⑥:鳥瞰丹江口水庫。丹江口市委宣傳部供圖
巡護手段不斷升級
科技賦能,走向“智能化”
處暑時節,丹江口水庫水霧氤氳,煙波浩渺。一大早,在丹江口市涼水河鎮柳河口村,一架歸巢式無人機離開機巢緩緩升空。數分鐘后,碧波蕩漾的丹江口水庫、叢林密布的庫岸出現在監視器上。
“透過監視器,我們可以判斷庫區水面和岸邊是否有垂釣、放牧等行為。”丹江口市水上民兵應急排排長張靖告訴記者,歸巢式無人機在巡航模式下每天能往返庫區12趟,一次巡航20公里用時不超過1個小時,有效彌補了人工巡查費時費力、視野局限等短板。
高效的巡護方式,為丹江口水庫水質保駕護航。近年來,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標準。水質提升的背后,是庫區民兵治水手段的不斷升級。
職工孫斌在丹江口市人武部工作近20年,對于治水手段的變化,他頗有發言權。2014年,丹江口市政府下定決心取締對水質污染較大的網箱養殖業,將庫區范圍內的網箱全部清理出水。該市民兵應急連主動請纓,協助開展相關工作。當年,網箱清理工作順利完成,數百戶漁民平穩上岸。
“漁民上岸后,巡護工作面臨的是違規排污、違法捕撈、投放垃圾、水土流失等小散隱蔽的污染行為,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挑戰。”孫斌告訴記者,丹江口水庫在丹江口市境內庫岸線長2000余公里,岸線崎嶇綿長,有些點位駕車難以抵達。一開始,民兵只能不斷穿梭在沿岸灌木中,靠手提肩扛清理垃圾。一天下來,每人步行30多公里,人均清理垃圾、漂浮物20余公斤。
乘著民兵調整改革東風,庫區民兵“鳥槍換炮”,遙感衛星導航、無人機、智慧監控等設備相繼入列。
“根據遙感衛星顯示,滄浪海旅游區附近點位,發現小面積白色漂浮物,疑似塑料泡沫,請你部前往處置。”記者采訪時,只見水質保護智慧監測平臺發來信息,張靖迅速將通知轉發民兵隊員。
很快,應急排民兵攜帶無人機、無人清漂船等裝備趕到任務地域。民兵金煒快速操控無人機,對漂浮物進行近距離觀察取證。待確定漂浮物種類后,民兵齊華輝遙控無人清漂船前往目標水域進行作業。不一會兒,漂浮物清理工作完成。
“科技賦能,管控手段升級,讓民兵的巡護效率更高。”張靖說,如今,科技手段為民兵安上“千里眼”“順風耳”,民兵巡護逐步實現監測、分析、處置的智能化。
水源保護多方協作
聯動共治,攜手“志愿紅”
晨光熹微,丹江口市浪河鎮浪河流域,平靜的水面上出現一支清漂隊——他們身著“迷彩綠”或“志愿紅”,乘清漂船向浪河大橋方向駛去。
因夏季汛期較長,加上多次洪峰入庫,水庫里積聚了樹枝、雜草等漂浮物。清漂船駛入一處匯水灣,民兵和志愿者從不同方向圍住漂浮物,利用撈網、鐵鍬、耙子等工具清漂。一天下來,成果頗豐,大家共清理漂浮物及林木3噸。這是丹江口庫區各方協作開展守水護水工作的一個鏡頭。
“通水之初,由于各單位間的溝通機制尚未完善,守水護水工作存在單打獨斗的現象。”十堰軍分區領導告訴記者,“水源保護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大家統一規劃,形成合力。”
近年來,十堰市整合市環委辦、市河湖長辦和市禁捕辦等多部門力量,成立丹江口水庫水質安全保障領導小組,負責指揮調度全市守水護水工作。去年底,十堰市成立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以下簡稱“水保中心”),形成全市守水護水“市—縣(區)—鄉(鎮)—村”一體化聯動共治網絡,民兵隊伍實現與其他守水護水力量有機融合。庫區依托“1336”水質智慧監測體系,實現從空、天、地多維度對丹江口水庫水質實時監測。一旦監測系統發現水質異常或疑似污染源,水保中心將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指派有關單位和民兵進行現場核查處理。
以此為契機,十堰軍分區積極在民兵編組和訓練上進行探索。丹江口市依托庫區水上執法大隊、水保中心等單位,編建水上民兵應急排,在裝備和技術方面給予支持,開展日常監測和巡護工作。在各鄉鎮,他們將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統一編入鄉鎮志愿守水隊,成為參與守水護水的基礎力量。在民兵訓練時,他們注重突出無人機、沖鋒舟駕駛等專業性強、實用性高的課目。“如今,每個庫區鄉鎮民兵排幾乎都有駕駛員和無人機操作手,為與其他力量開展協作打牢能力基礎。”丹江口市人武部領導說。
民兵的作用發揮不止于此。去年11月,十堰市鄖陽區水質聯合巡護隊成立,由8家執法單位抽調8名工作人員,其中3名隊員為基干民兵;沿江各鄉鎮分別成立水質巡護專班,隊員大部分由民兵志愿者組成。近日,鄖陽區水質聯合巡護隊在轄區水域發現建筑垃圾,現場拍照并將問題交辦屬地水質巡護專班,該專班迅速組織民兵和志愿者對垃圾進行清理。巡護隊隊長王俊介紹,組隊以來,“迷彩綠”和“志愿紅”每季度平均出動60余艘次巡護船,出動巡護人員300余人次,巡護河岸1600余公里。
漢江兒女接力守護
丹心一片,匯聚“小水滴”
雨后清晨,丹江口庫區青山如黛,鳥鳴悠悠。
身著迷彩服的民兵葉俊駕駛一艘巡邏艇,沿水庫岸邊緩緩行進。他不時停船拋出網兜,撈起水上漂浮物,裝入儲物筐中。遇到釣魚者,他便拿出喇叭喊話勸離,或停船到岸邊耐心勸解,向他們宣講庫區水域管理規定和保護好水庫水質的重要性。
作為丹江口市民兵應急連水上搜救排排長和市漁政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除日常工作外,葉俊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義務巡庫,如今已堅持近8個年頭。生于斯長于斯,他對丹江口水庫有著深厚的感情,“我是喝丹江口水庫的水長大的,更要用心愛護它”。
帶動葉俊走上志愿服務路的“引路人”,是一名叫王忠啟的退役軍人。
在十堰市鄖陽區南化塘鎮長新村,有一座庫容達100多萬立方米的水庫——長新水庫,承擔著向漢江流域生態補水的重任。年過七旬的王忠啟,隔三差五便到庫區的大壩上轉轉。“快50年了,我放不下這份牽掛。”王忠啟告訴記者。
20世紀70年代,退役后的王忠啟成為長新水庫的一名護水員。當年水庫建成后,留下100多畝裸露山體,每當下雨,泥水便順坡而下流進水庫,嚴重影響水質。作為一名黨員和老兵,王忠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荒山變綠。多年來,王忠啟義務植樹13余萬株,柏樹、橡樹、松樹、楊樹逐漸成片成行,裸露的石山披上青翠的新裝。今年,王忠啟被十堰市授予“最美守井人”稱號。
南水北調,不僅是水的流淌,更是一場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愛心接力。在王忠啟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環保事業,志愿隊伍不斷壯大。
為此,丹江口市適時組建文明實踐“小水滴”志愿服務總隊,廣泛開展守水志愿服務活動。丹江口市人武部所屬人員就是其中一個小分隊。
每周五下午,忙完一周工作后,丹江口市人武部官兵、文職人員和職工便帶上工具,來到包聯的龍山鎮白蛇溝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遇到漲水,上游沖下來的垃圾堆積在岸邊,我們的工作量就大一些。清理結束,手臂、腰和雙腿都是酸的。”人武部職工陳芳說道,“不過看到庫區的水清了,辛苦點也值得。”此外,他們還深入農戶家中,宣講護水知識,提高農戶的環保意識。截至目前,像這樣的“小水滴”守水護水志愿服務隊,全市共有336個,實名注冊志愿者近9萬人。
“過去,庫區守水護水隊伍主要由當地村民、民兵隊伍和有關單位工作人員組成。如今,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懷著對綠水青山的熱愛,自發加入守水護水行列。”鄖陽區人武部領導介紹。
今年上半年新兵入伍前夕,鄖陽區人武部組織退伍老兵與入伍新兵共同種下“護水林”。老兵王俊指導新兵呂鵬種下20余株橄欖樹苗。望著眼前的碧水青山,王俊說:“守水護水的光榮傳統,需要我們一代代接力傳承下去。”(蔡國夫 陳一琛 何武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