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渴不飲救災水,再饑不食救災糧,堅決不與災區群眾爭糧、爭水、爭路!”云南魯甸地震發生以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堅決貫徹習主席關于妥善做好群眾安置工作的重要指示,在搜救群眾、排難除險的同時,嚴守群眾紀律,自覺尊重災區各族群眾,尊重當地民風民俗,在災區群眾中樹立起文明之師、仁義之師的良好形象,凝聚了人心,有力地增強了災區群眾戰勝困難、重建家園的信心。
刨出一個錢袋子,千方百計尋失主——
清理財物,如數上交奉還群眾
8月6日清晨,駐渝某紅軍師官兵在巧家縣小河鎮挨家挨戶搜救。在六合村一處坍塌房屋前,上士李浩杰發現了一個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打開一看,里面全是面值100元、50元的現金,估計有幾萬元。
不巧的是,房主不在現場。
李浩杰當即向現場指揮的師政委郎迎春報告。郎政委撥通小河鎮黨委書記周黽的電話,請他幫助尋找失主。
兩天后,失主找到了,是這個村67歲的鄭龍英老人。
“趕緊把錢送過去!”李浩杰輾轉兩個多小時,來到老人所在的臨時駐點——新店鎮中心學校,可找來找去沒有見到鄭龍英。原來,老人頭天晚上突發心臟病,被送到新店鎮衛生院接受治療。
幾經輾轉,李浩杰終于找到老人。聽李浩杰說明來意,老人緊鎖的眉頭立刻舒展開來:“那是我辛苦存了大半輩子、用來治病的‘救命錢’啊,真是太感謝你啦!”
各部隊在搜救群眾、清理廢墟期間,有的發現現金20多萬元,有的發現金銀飾品,有的發現銀行卡、存折,要么當場交還房主,要么按規定程序處理。
災區房倒屋塌,當地群眾許多財物被廢墟掩埋。成都軍區魯甸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成立之初即下發通知,明確抗震救災群眾紀律“十不準”:不準私分私藏清理出的錢物,不準損壞群眾物品,不準賒欠群眾錢物……
各抗震救災部隊紛紛出臺相應的紀律規定。
云南某預備役師專門制訂4條具體規定:救災過程中發現財物,第一時間報告;清理住房廢墟工作,必須經房主允許并在現場方可展開;清理出來的財物必須逐件登記;每個點位指定一名原則性強的同志擔任群眾紀律監督員,確保執行群眾紀律不留死角。昭通軍分區制訂5條禁令:救災糧一粒不吃,救災水一口不喝,救災帳篷一頂不占,應急藥品一支不用,群眾生產生活用品一件不拿。
“寧可餓斷腸,不吃救災糧!”抗震救災官兵做到了。災區群眾由衷地說:“又見到了當年老紅軍的作風!”
果園里睡了一夜,蘋果沒少一個——
同樣饑渴,食品飲水讓給群眾
口渴難耐,蘋果舉手可摘!
考驗面前,武警昭通市四支隊22名官兵的選擇是:再渴再餓,也決不拿群眾一分一毫。
8月3日,該支隊教導隊教員許康寧帶領21名戰士奔赴龍井村救援。房倒屋塌,村民們沒有任何食物。搜救期間,官兵把隨身攜帶的干糧、礦泉水分給了幸存的村民。
搜尋、救人、排險……官兵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許多人沒吃一口食物,沒喝一口水。
按計劃,這支小分隊在龍井村搜救結束后直接返回。孰料搜救剛結束,他們又接到一個新任務:轉移安置堰塞湖下游群眾。
此時,官兵攜帶的干糧與礦泉水早已消耗殆盡。等官兵轉移完群眾,夜幕再次降臨,由于沒攜帶帳篷,官兵臨時睡在一個果園里。
夜風習習,果園里蘋果又大又紅,果香四溢,有些稍矮的枝頭,蘋果舉手可摘。雖然又累又餓,饑渴難耐,但官兵寧肯到一公里外接山泉喝,也沒有一個人摘蘋果。
22名官兵在果園睡了一夜,蘋果沒少一個!第二天,村民們感動極了,主動摘蘋果往官兵口袋里塞。官兵婉言謝絕:“謝謝鄉親們,你們剛剛受了災,生活更不容易,這些蘋果我們不能收!”
此次魯甸抗震救災期間,類似的事不勝枚舉。從進入災區那天起,抗震救災官兵始終把災區群眾當成父母兄弟,自覺體諒群眾難處,條件再艱苦也不能增加群眾負擔。
8月4日上午,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一路行軍,車隊在災區一處路段受阻,一對母子提著一筐梨挨個車走,想送給參加抗震救災的子弟兵。雖然又餓又渴,大家還是耐心地向母子倆解釋,從車頭到車尾,沒人拿一個梨。
成都軍區某工兵團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臨時駐地緊鄰群眾安置點。災區天氣炎熱,官兵住小型便攜式帳篷,帳篷小、通風效果差,里面溫度極高。周圍群眾見狀,主動邀請官兵到大帳篷休息。官兵說:“你們帳篷里也不寬敞,就不麻煩鄉親們了!”
武警某師趕赴紅石巖村救援那晚,暴雨如注,村民們請官兵到帳篷里避一避雨,被婉言謝絕,官兵穿著雨衣在外露宿了一晚。成都軍區某通信團三級軍士長余濤,在某酒店樓頂廢棄的庫房里打地鋪,酒店經理3次請他到客房中住宿,都被婉謝。
雨衣蓋在遺體上,防疫消毒先鞠躬——
入鄉隨俗,尊重駐地民眾意愿
8月6日,翠屏村。盡管天氣炎熱,班長李建和3名戰士還是脫掉防護服,把軍裝穿得整整齊齊,再重新穿上防護服,莊嚴地走到安放有一位老人遺體的棺材前,恭敬地鞠了3個躬。而后,才向棺材灑干粉作防疫消毒處理。
老人的兒女看到這一幕,眼淚止不住地流。原來,老人在地震中被砸傷,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下葬前,村里想對其遺體進行消毒處理。兒女們覺得這不合當地風俗,思想上有些抵觸。成都軍區某防化團班長李建所在小分隊來村里進行防疫時,恰好趕上這件事,于是出現了這一幕。
魯甸災區是多民族居住區,各個村寨風俗習慣不同,民族禁忌也多。抗震救災間隙,各部隊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普遍開展群眾紀律教育和民族宗教政策、民族風俗學習宣傳,引導官兵強化群眾觀念,自覺尊重各族群眾、尊重當地民風民俗,避免發生有損軍民感情的事。尊重駐地風俗,尊重群眾意愿,成了抗震救災官兵的自覺行動。
某旅教導員高普帶領官兵挖掘遇難者遺體時,得知這個村是回族群眾居住區,當地習慣用白布裹蓋遺體。每當官兵發現遺體時,都想方設法尋找白布遮蓋。實在找不到白布,戰士們就把雨衣脫下蓋在遺體上。
某工兵團官兵與回族群眾安置點相鄰,共用一處水源。為了尊重群眾禁忌,他們把做飯點遠遠搬離回族群眾做飯點,需要用水時,用桶把水打走,在遠處洗鍋洗碗。
甘家寨被垮塌山體掩埋后,張姓3兄弟9個孩子全被埋在廢墟中。此時,地震已過了4天,盡管生還的希望很小,家人還一直留在廢墟上搜尋。他們有一個心愿:哪怕找到遺體也行。武警云南省總隊二支隊官兵聞訊后,決心幫他們實現這個心愿。
山體垮塌處十分陡峭,支隊抽調的10名官兵抬著內燃切割機,爬上山坡,用生命探測儀搜尋,用破拆工具挖掘。余震不斷,山體隨時可能再次垮塌。官兵毫無懼色,輪流作業,終于打通一處水泥板,成功搜尋出兩名遇難孩子的遺體。
看著官兵如此盡心盡力,張家兄弟緊緊握住支隊副參謀長曾勝華的手,感激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目前,抗震救災還在繼續,官兵們一切為了災區群眾的言行已深深地留在群眾心中,災區群眾說:“官兵為人民服務的本色沒有變,今天仍然是人民的子弟兵。”
(本報云南魯甸8月10日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