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對蒙古國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后回到北京。專家表示,習近平主席此次“走親戚式”訪問有劃時代意義,為中蒙關系今后發展繪制了新藍圖,必將進一步推進兩國在政治、經濟、人文等各方面合作,對兩國關系未來產生直接、深遠的影響。
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
這是習近平主席就任國家主席后首次訪問蒙古國,也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1年再次訪蒙。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訪問期間,兩國發表聯合宣言,將“戰略伙伴關系”提升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這是兩國自2003年建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2011年升級至戰略伙伴關系后,雙邊關系的又一次飛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曲星表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是我國目前對外關系中的最高一層,說明雙方的戰略伙伴關系不僅僅限于政治關系,還涵蓋經濟、人文、科技、教育等各個方面。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郝時遠說,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講到“好鄰居金不換”,中蒙關系進入到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這是其中很關鍵的一點。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好鄰居是無價的,這種無價就在于雙方的真誠和親情般的互利互惠合作。”郝時遠說,這次訪問無論對于兩國政治層面還是經濟發展、人文交流、社會交往層面的關系,都是一次重大的推動,會對兩國關系未來產生直接、深遠的影響。
全方位推進經貿合作
中蒙在聯合宣言中說,雙方將繼續本著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籌推進”原則開展全方位互利合作。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涉及政治、經貿、人文等各個領域的20多項合作文件。
專家認為,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合作已日漸成為中蒙經貿合作的三大支柱,此番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將進一步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強化經貿合作在雙邊關系中的“壓艙石”作用。
中國前駐蒙古國大使黃家骙說,蒙古國是內陸國家,人口稀少、土地廣袤、資源豐富,但在基礎設施及運輸方面十分薄弱,且缺乏資金。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中國的技術、經濟發展動力、通道等和蒙古的資源優勢高度互補。
統計顯示,中蒙貿易額從2003年的4億多美元激增至2013年的60億美元,對華貿易已占蒙古國對外貿易總額一半以上。10多年來,中國一直是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經貿合作使兩國利益深度交叉,成為名副其實的利益共同體。此次訪問期間,中方承諾向蒙古國提供過境運輸、出海口等方面的便利,并就此簽署相關協議。
郝時遠說,中蒙兩國互通有無的共贏合作對雙方而言都是最便捷、最有利的,合作成本上也是最低的。“進一步推進互聯互通、擴大合作范圍、深度和廣度,對中蒙可以說是各得其所、平等受惠。”他說。
“點對點”加強周邊合作
此次蒙古國之行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到訪的中國第七個鄰國,也是習主席上任以來繼訪問韓國之后再次專程訪問單個國家。
專家認為,這是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的又一次實踐,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種新方式——“點對點”,更加便捷、迅速、務實。
“因為是鄰國,所以有距離和時間上的便利。今后這種外交方式會經常出現,就像走親戚一樣,有時間就走一趟。”曲星說。
郝時遠認為,這種單獨訪問一個國家的外交新方式,一方面表明對訪問的重視程度,“如此單獨、專向的訪問將對推進兩國關系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經過65年發展,中蒙合作達到目前的規模,“也需要雙方領導人、社會各界為未來擴大合作交往進行一次專門的外交接觸”。
專家表示,進一步構建中國外交友好合作大格局,地處中俄之間的蒙古國是重要一環。周邊國家是中國發展的依托、安全的屏障、交往的通道,這次訪問也是中國加強周邊合作的重要舉措。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演講中表示,中國愿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
曲星認為,習主席的話十分詼諧,巧妙間接地回應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前一陣指責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搭便車”的言論。
“大國經濟發展了,給別國提供便利和公共產品是大國應有的氣勢和心態,而不是斤斤計較。”曲星說,習主席的話也闡釋了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所謂惠,就是要給別人提供發展實惠,意味著提供搭車的機會。”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