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組數據擺在筆者面前:截至7月底,解放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為兵服務滿意度達99.8%,10多項醫療成果直接惠及部隊,主要醫療數質量指標增幅接近20%……
該院政委卿建中告訴筆者,這些成績,是無形作風產生的有形效益。
選人用人:
37名中青年骨干競聘成功,走上科室領導崗位
作風到底怎么樣?選人用人是最鮮明的風向標。今年5月,該院全面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選人用人機制。他們根據崗位需求,公布招聘信息,吸引了來自該院和其他軍地醫院的70余名競聘者“登臺打擂”。經過現場考核、述職答辯和專家提問等多個環節比拼,37名德才兼備的中青年骨干競聘成功,走上科室領導崗位。
采訪中,新上任的耳鼻喉科主任周成勇感慨道:“競聘就是亮劍,你這把劍是銹的、鈍的,還是光的、快的,大家全都看在眼里。這樣公開公正的競聘和任命讓人心服口服!”
在選好人用好人的基礎上,該院研究制定《醫院工作制度與職責匯編》《內部人員管理十條禁令》,出臺財務、考勤、藥品購銷、醫療糾紛等方面的制度,使全院醫護人員能夠不被浮云遮眼,不為名利所擾,一門心思干好本職工作。
為兵服務:
“優先、及時、零待床”,讓基層官兵隨到隨治
今年5月,南京軍區某部一名干部在北京出差期間不小心摔傷了腿,經診斷,由于受傷較重,需要立即住院做手術。但因為這名干部不在保障體系范圍之內,相關科室無法直接接收。此事一路上報給院長黃少平后,他當即指示:“先全力治療,其他問題隨后解決!”
不到半小時,這名受傷干部就住進了軍人病房,科室第二天就安排專家為他做了手術。前不久康復出院時,這名干部感動地說:“醫院為兵服務這么好,確實讓我們基層官兵心里暖融融的!”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這不是個例。建設“以優質的醫療使官兵放心、以一流的服務使官兵稱心、以優美的環境使官兵舒心”的部隊醫院,正是該院始終堅持的辦院宗旨。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院進一步細化了為兵服務的相關規定。院黨委拿出專項經費新建了軍人診區,實施“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并明確規定對軍人傷病員做到“優先、及時、零待床”,開設針對部隊的“無雙休日、無節假日”專家門診,確;鶎庸俦S到隨治,并形成了“院外積極預防、住院精心治療、出院主動隨訪”的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服務模式,讓體系部隊官兵深深感受到醫院為兵服務的熱情。
科研方向:
60多條保障打贏的意見建議被院黨委采納吸收
燒傷、創傷和危重癥急救是該院3大軍事醫學特色學科,他們長年擔負應急救治任務,圓滿完成各類重大突發事件救治任務60余次。但院黨委機關在檢查調研中發現,個別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存在“吃老本”現象,聚焦戰場搞科研的意識有所淡化,科研與臨床脫節,少部分醫護人員存在輕軍事效益、重經濟效益的想法。
這個問題引起院黨委的高度重視,他們隨即組織由全體科室主任參加的專題會議,糾正這個認識偏差。院領導當場提問與會的科室主任:“我們是軍隊醫院,豈能只盯著經濟效益?假如明天就發生戰爭,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能保障打贏嗎……”一連串問號讓在座者如坐針氈,猛然警醒。會后,醫院掀起圍繞醫療科研、思想建設、人才隊伍、后勤保障等各領域的調研和討論,共有60多條保障打贏的意見建議被院黨委采納吸收。
經費向科研傾斜,讓成果走向戰場。今年4月,全軍首個軍事醫學科研平臺在該院建成,一大批與戰場直接掛鉤的科研成果先后誕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該院創傷外科研究室主任付小兵領銜申報的“嚴重創傷重要組織器官修復再生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研究”,獲批列入國家973計劃項目;該院專家、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侯樹勛研制出各類骨折的單臂外固定器、微型外固定架等,為戰傷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救治成功率達90%。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