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設計要立足現有條件。戰爭設計是在對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和戰爭樣式進行預測的基礎上,設計如何打敗對手的方法。但誰也不能保證戰爭就不能在明天爆發,因此,戰爭設計首先還要立足現有條件,要在把敵我雙方現狀和未來一個時期發展取向研究透的基礎上,設計制敵之策。上甘嶺戰役剛開始時,我志愿軍由于沒有掌握戰場實際,戰法運用不得當,傷亡較大。隨后,志愿軍以戰場為著眼點,斷然創新了“坑道戰”戰法,與美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即便期間“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僅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投入6萬余人,將上甘嶺主峰標高削低整整2米,仍未能撼動我志愿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其實都要求我們必須在訓練場上把眼光放遠,在摸準敵情、搞透我情、弄清戰場環境的基礎上,科學預測未來戰場并創新戰法。
設計戰爭要著眼敵人的軟肋和死穴。毫無疑問,當今世界軍事領域的創新層出不窮,諸如信息戰、聯合作戰、非對稱作戰、非接觸作戰、非線式作戰、網絡戰等理論陸續出臺,隱形武器、電子戰武器、精確制導武器、新概念武器等五花八門的高技術兵器粉墨登場。但事實上,這些新理論新裝備,又有哪一件不是著眼敵人的軟肋、弱點而設計的?我軍從戰火硝煙中走來,屢屢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積小勝為大勝”戰勝對手,實質上也是不斷摸索和尋找對手的軟肋、死穴打。因此,在戰爭設計中不要被眼花繚亂的創新名詞所迷惑,而是要始終著眼對手的不足、弱點、死穴。這樣設計出的戰法和理論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設計戰爭要有全局整體的思考。任何戰爭都要考慮全局,進行戰爭設計也要考慮整體。尤其是在當今體系作戰日漸成為戰場主流的背景下,更應如此。要防止只盯敵人某一弱點,而忽視其體系整體作戰功能,否則就容易急功近利一廂情愿,不僅難以殲敵,反而容易陷入被動。阿富汗戰爭期間,塔利班武裝面對美軍代號“美杜莎”的清剿行動,曾精心組織過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攻作戰。當美軍第31特遣隊百余兵力進至斯皮萬加爾高地時,塔利班武裝認為其孤立突出便向其猛攻。激戰不久,美軍彈藥告罄、人員傷亡較大,陷入危局。塔利班集中兵力企圖全殲這一“弱敵”,不料美軍迅速引導B-1轟炸機使用精確制導炸彈連續摧毀其7座集結院落,并使用“支奴干”直升機進行緊急空中補給和傷員撤離,甚至召喚位于印度洋“企業號”航母上的艦載機實施火力打擊。最終,這種整體聯動讓塔利班打敵弱點的努力落空,不得不撤出戰斗。
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面對對手要考慮到:敵兵力上的“弱”,可能通過火力上的“強”來彌補;地面上的“弱”,可能通過海上、空中、外層空間的“強”來提升。此時針對敵人的軟肋和死穴設計戰爭戰法必須有整體觀念、通盤考慮,而不能只及一點,不及其余。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