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变态另类牲交,中文字幕av每日更新不卡,久久综合色天天久久综合图片,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168名新兵與13個革命烈士家庭“結對認親”

■本報記者 朱 達 特約記者 李 勇

2014年10月22日03:15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168名新兵與13個革命烈士家庭“結對認親”

10月12日,第1集團軍某旅新兵看望烈士戴振平的母親李應禮老奶奶。

  本報記者 朱 達攝

  習主席在視察新疆軍區某紅軍師時強調,要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廣大新兵是強軍興軍的新鮮“血液”,在其身份轉換期幫助他們“定好調”,堅強“主心骨”,塑造“精氣神”,將紅色基因的源頭活水在第一時間灌注到新兵心田,對于做好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具有基礎性作用。

  傳承紅色基因,需要部隊各級黨委著眼實際,卓有成效地創新經常性教育管理工作,通過開拓新思路,運用新手段,探索新路子,使“紅色基因”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新兵血脈,引導新戰士在堅定信仰、塑造品格中,增強獻身強軍實踐的使命感。

  在這里,我們特意編選了第1集團軍某旅和廣州軍區某通信團創造性開展新兵“鑄魂育人”工作的兩則新聞,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

  ——編 者

  結對烈士親屬、聆聽戰斗事跡、追尋強軍足跡……10月12日,烈屬李連家一下子熱鬧起來——第1集團軍某旅新兵大隊12名新戰士代表登門“認親”。至此,這個旅新兵大隊已組織168名新兵已與13個革命烈士家庭“結對認親”。

  “每一個革命烈士的家庭,都是一座培育英雄主義精神的課堂!”這個旅新兵大隊政委顧金東告訴記者,他們主動與駐地13位在邊境作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家庭“結對認親”,為的是將一顆顆英雄精神的火種播進新戰士心田,讓紅色基因流淌進當代軍人血液里,化為自覺獻身強軍實踐的強大精神動力。

  記者在烈士李洪平的家里看到,12名新戰士懷著崇敬心情,聆聽烈士李洪平83歲父親李連的講述:30多年前的一次邊境作戰中,自己的大兒子李洪平為掩護戰友獻出年僅23歲的生命,用鐵血軍魂履行了在請戰書中留下的“攻如尖刀,守如泰山”的誓言……新兵二連三班新戰士宋壘是國外一所著名高校的留學生,今年回國探親時,他毅然中斷學業參軍入伍。他告訴記者:“英雄精神催人奮進,我要繼承烈士遺志,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要祖國需要,我將奉獻自己的一切!”

  銘記苦難輝煌,肩負使命擔當。在烈士孫家榮的遺像前,新戰士們肅立,脫帽、鞠躬、默哀。烈士孫家榮是在邊疆作戰中搶運27名傷員時中彈犧牲的,做到了“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新戰士李國強神情凝重地注視著英雄年輕的臉龐并道出心聲:“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戰友’這兩個字的分量,那真是一種超越生命的寶貴情誼。”

  據介紹,3年前,這個旅主動與駐地民政部門溝通,與13個革命烈士家庭建立聯系,并利用新兵入營、考學入黨等時機組織官兵上門“認親”,先后有2300多名官兵成為烈士家庭的“新成員”。他們幫助照料烈士長輩的生活、收集編寫烈士事跡材料,與烈士家庭定期開展“講戰斗故事、唱戰斗歌曲、誦戰斗詩篇”互訪活動。今年新兵入伍后,該旅邀請烈士親屬擔任新兵營連“輔導員”,請他們到新兵營連作報告,教育新戰士傳承血性基因錘煉過硬本領;利用營區宣傳櫥窗向新戰士展示13位英烈的請戰血書、戰斗日記和照片等遺物。同時,他們還在旅政工網上開設“烈士紀念堂”,組織新兵在網上討論交流,強化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使命責任。前不久,上級對這個旅新兵大隊進行摸底排序考核,新戰士們士氣高漲,抽考的5個訓練課目優秀率均在90%以上。

  廣州軍區某通信團新兵營開展網祭英烈活動

  “先烈的血液在我們心中流淌”

  ■汪燦明 吁 青 李紹偉

  獻上一束“鮮花”,點燃一支“蠟燭”,灑下一杯“清酒”。10月中旬,廣州軍區某通信團新兵營組織了一場特殊的網祭英烈活動。

  伴隨著《血染的風采》的旋律,新戰士們圍在電腦前,輕點鼠標,敲擊鍵盤,“點燃”香爐,書寫挽聯,寄托情思,向革命先烈致敬。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個英勇無畏的形象,讓新兵們的神情凝重起來。

  在烈士紀念碑旁的留言板上,有這么一段哀思:“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你們血染的風采,我為你們自豪;青春有了軍營的洗禮,我為自己驕傲,希望將來有一天也能把名字留在部隊的榮譽史冊上!”

  寫下這段感懷的新兵名叫胡紀青,略帶書生氣的臉上,多了幾分超乎同齡人的自信。曾就讀于陜西理工學院的他,來自大別山區將軍縣金寨,他在大學畢業后毅然參軍入伍。今天,當他看到共和國59位金寨籍將軍浴血奮戰的英烈事跡,再一次深受觸動。在“英雄事跡大家講”論壇區,他化身“紅色宣講員”,把自己從祖輩口中聽來的故事與戰友一同分享,追尋先烈英雄事跡。

  “英烈名錄”下,數百位英烈的姓名羅列眼前。點擊姓名,生平簡介、英雄事跡、榮譽勛章一一映入眼簾。面對著一座座烈士雕像,閱讀著他們的故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慢慢地嚴肅起來,仿佛在透過屏幕與之對話。來自南昌的新兵黃佳欣說,每一名英烈就如同一本無言的教材。

  “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不能忘卻,正是那千千萬萬的革命烈士,給我們帶來這幸福的日子!”在讀了“浙東劉胡蘭”李敏烈士的事跡后,新兵潘雨晴的眼眶紅了。從小家境優越的她,初到軍營極不適應,訓練中動輒就以“皮膚過敏”打掩護,打掃衛生捂著鼻子往后退。而今天,她沉默了,一股勁兒在心中暗暗升騰:“同樣是一頭齊耳短發,同樣是20歲,還沒有來得及做完青春夢就為了理想信念英勇就義。李敏烈士的事跡,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上的‘補鈣’。”

  “英烈紀念堂”中,一處“無名烈士碑”前“插”滿了鮮花與蠟燭,不少新兵“駐足”凝思。“時間模糊了他們的姓名,歲月銷蝕了他們的尸骨,英雄事跡雖無法一一追溯,但我們不能忘卻他們的流血犧牲,讓先烈的血液在我們心中流淌!”大家鄭重地為無名烈士們敬上了一杯“酒”。

  “透過網祭英烈,在兵之初的日子里,讓他們讀懂軍人血性與奉獻犧牲,也讓他們把血氣方剛化為信念與使命!”網祭活動結束后,團政委孟安甫告訴記者,這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一股力量的傳承,也將指引著他們走好今后的從軍路。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