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川東腹地。
兩軍對壘,戰車隆隆,“紅十字”方隊穿梭跟進,爭分奪秒搶救“傷員”……總后第161醫院野戰醫療所千里跨區機動,展開了一場實戰化背景下的衛勤保障演練。
硝煙尚未散盡,講評又聞“炮聲”。在復盤檢討中,野戰醫療所圍繞“戰”字反躬自問,將醫護人員在演練中暴露出的“和平積習”逐一羅列,采取問題倒逼、復盤整改的方式,澄清思想認識,破除訓風痼疾,讓戰斗力標準真正落到實處。
一問“會不會戰”——
思想烽火長明不熄
“帳篷,搭了拆、拆了搭,還不如寫幾篇論文實在。”演練中,醫療隊員的一句牢騷話,讓分類后送組組長黎逢光眉頭緊鎖。
黎逢光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年年喊狼來了,狼在哪兒呢?”演練中,醫療隊員這樣的議論,黎逢光曾多次聽到過。
長期以來,醫護人員習慣了拿手術刀,認為和平年代精通醫術是重中之重。
“打仗,是軍隊根本價值所在、軍人天職所系。太平盛世,容易患上‘和平麻痹癥’,戰備意識淡漠,打仗思想弱化,訓練脫離實戰……這是戰斗力最致命的腐蝕劑。”復盤檢討時,黎逢光說出了積壓已久的心里話。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今世界并不太平,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穿上軍裝,準備打仗就是每個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軍人生來為戰勝。平時不對勝利負責,戰時就要為失敗負罪。只有防微杜漸,才能避免積重難返”“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必須下大氣力破除和平積習”……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戰友們的發言讓人警醒:“國際形勢表面看起來平和,實際暗潮涌動。作為軍人,必須保持枕戈待旦、精武強能的戰備意識,堅定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如虹士氣!”
二問“敢不敢戰”——
血性是勝利的刀鋒
復盤檢討現場,細心的后勤保障組組長李培發現,衛生員小劉一直沉默不語。
僅有一年多兵齡的小劉,曾悄悄對李培說:“我是家里的獨生子。入伍時,家人說醫院在后方,即使打仗也不用上前線……”
眼前的一幕,讓李培五味雜陳,不禁回想起演練第一天的場景——
“傷員”送達,打開車門,醫療隊員頓時驚呆了:41名“傷員”,以“重傷”居多!面對如此大批量“傷員”,大家全力救治,但仍造成“傷員”積壓。
“演練第一天,就如此出人意料!”面對如此緊張的場面,有的醫療隊員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
“加大演練難度,目的是把衛勤保障脫離實戰的病癥找出來,便于對癥下藥抓好下一階段演練。”考核組的同志如是說。
想起當天的場景,李培感觸萬千:這只是一場普普通通的衛勤演練,真要上了戰場,考驗的艱巨可想而知……
“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平時敢拼命,戰時才能不惜命。”李培說,“沒有血性的人不配做軍人,沒有血性的軍隊注定要打敗仗。血性,永遠是勝利的刀鋒。這是歷史的昭示,也是現實的警告,我們不可不察!”
三問“能不能戰”——
子彈不會繞過衛勤兵
演練中,野戰醫療所接到命令:“命你部前移執行衛勤保障任務。”
抵達預定地域后,所長羅曉明立即部署警戒:“警勤一班,占領東側7號高地;警勤二班,占領北側9號高地;警勤三班,在營區周圍防衛警戒……”
“傷員”陸續送達。無影燈下,麻醉師、主刀、助手、護士組成強有力的搶救團隊,消毒、切開、清創、止血、縫合,救治過程環環相扣、行云流水!
演練結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指揮員對戰場救護所周邊地形勘察不細,制高點警戒配置不盡合理……”隨行考核組一口氣指出9個問題。
“太能挑刺了!衛勤分隊主要任務是救人,軍事指揮又不是重點。”有的醫療隊員抱怨。
“子彈不會繞過衛勤兵,上了戰場都是戰斗員。”羅曉明馬上自我檢討,“以前訓練,我們偏重于如何救人,卻忽略了自我防護。這次演練暴露的問題,倒逼著我們練技能、強素質、補短板。”
復盤檢討結束之際,醫院政委張文勇說:“思想跟著戰場走,能力隨著戰場練,膽略伴著戰場生。戰場‘三問’,如同給大家打了一針強心劑,讓戰地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實處,增強了我們建設‘打仗衛勤’的使命意識!”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