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陳張、特約記者彭小明報道:一聲令下,動若風發。深秋時節,成都軍區某師一場戰備演練,出動時間比往年同期縮短了一半。
“我們連睡覺時衣服怎么放都注意與實戰要求對接。”某連班長阿茸品楚告訴記者,全師區分作戰、執勤、救災3類任務和師團營連排班單兵7個層級,對日常戰備干什么、戰備拉動怎么組織、戰備等級轉換等各方面標準進行了具體細致規范。
讓每一個細節都向打仗靠攏,是該師抓戰備工作的理念,也是他們從“失敗”中得出的教訓。一次,該師參加上級組織的戰備演練。剛出營區不久,突然接到命令:“前方道路損毀,迅速組織架設浮橋!”不曾想,由于部隊沒有采取戰斗編組,而是按建制前進,工兵營“夾”在行軍序列中間,等他們克服道路擁堵趕到河邊時,已經貽誤戰機,當場被上級判定為處置“不合格”。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實戰中,后果會怎樣?”官兵們冒出一頭冷汗:戰備的每個細節都關乎作戰成敗,必須緊緊盯住打仗要求抓好落實。
為此,他們一方面堅持完善戰備秩序規范,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常態化戰備活動,每周組織一次全副武裝拉動、每月利用1-2天組織戰備點驗、每季度組織不少于3天的戰備綜合演練,堅持在反復拉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此基礎上,他們按“活頁活存”的方式完善戰備方案,將修訂時長由“每年一改”變為“隨時修改”,確保任務、人員、裝備等一有變化,馬上就對戰備方案進行相應調整。
“數據是戰場上最需要留心的細節。”記者了解到,從駐地到某疏散地域剛修通一條等級公路,該師機關相關部門第二天就將其寫入戰備方案,作為機動的備選路線。該師組織駕駛員在陌生地域進行野外訓練,歸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部隊采集的數千組戰備數據輸入“師戰備數據動態庫”,內容包括天候變化、道路狀況、裝備使用、當地社民情等信息。
定期更新戰備數據,已經成為該師抓戰備的常態化工作。“戰備建設必須加強對數據的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和分析,著力提高戰備建設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該師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建立“師戰備數據動態庫”,對戰備工作逐項內容、逐個環節進行數據化采集,并結合作戰要求、戰備演練、大項任務等定期進行更新完善。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