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4年4月29日,中國第十七批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第二梯隊23名隊員抵達位于布卡武。(資料圖片)
除了精湛的醫術,馬海龍贏得了患者的一致認可,更多地還有他對工作高度的熱情和對患者負責的精神。
“馬少校不但醫術高明,他澎湃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更容易讓患者獲得‘正能量’、感到親和力。用中國話說,醫生的精氣神可以幫助患者消除心靈的陰霾”。聯剛穩定團南基伍旅原醫療官Masood在長時間工作交往中感到的深切體會。
的確,有了中國維和醫療分隊在關鍵時候的‘出彩’和‘給力’,讓Masood這個醫療官的工作增色不少。
4月21日,馬海龍所在的中國第十七批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第一梯隊抵達南基武省首府布卡武任務區剛剛第三天的深夜,部隊正在輪換交接,許多隊員尚未擺脫時差的困擾,同樣是剛輪換到位的一名巴基斯坦士兵因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被緊急送往我維和醫療分隊。
作為醫療官的Masood很清楚,兩批醫療分隊輪換交接期間各種醫療器械和藥品都需要全面清點和交接,在此情況下,聯合國允許越級轉診至更高一級醫院,如果中國維和醫療分隊推脫的話,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他更知道是,當晚糟糕的氣象條件根本不符合飛機起降要求,協調直升機醫療后送根本不可能。
“天氣因素不具備醫療后送條件,病情也等不及了,病人如果現在不立即進行手術,愈后效果很難保證,雖然現在是輪換交接期間我們仍然能夠開展手術!”馬海龍憑著自己近二十年的外科經驗胸有成竹的說。
做一臺手術除了需要主刀醫生以外,還需要麻醉醫生、配合醫生、器械護士、巡回護士……,兩個批次的人員還沒完全熟悉就要互相配合做一臺手術,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馬海龍頂著壓力,帶領著第十六、第十七兩個批次的醫療隊員僅用50分鐘時間把患者病變壞死的闌尾炎切除。
Masood在后來的南基伍旅交班會上用“訓練有素”、“醫術高超”這樣的詞匯來描述中國維和醫療分隊。
這是中國第十七批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在南基伍旅第一次亮相,取得了大獲全勝,贏得了刮目相看。
維和行動每天都有特情,隨時都是特例。作為醫療分隊的全科醫生、臨床醫療組組長,馬海龍身上有一根弦始終緊崩著,從未松懈過。
一個周日的清晨,一輛友軍的卡車在執行任務途中因車禍發生側翻,致使車上5名人員受傷嚴重,被緊急送往我維和醫療分隊。
事實上,如同百姓常說的“車禍猛于虎”那樣,醫生在收治車禍病人時也是需要具備“打虎”的實力和勇氣,這是因為車禍的病人傷情復雜,合并傷多,情況難預測,有時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然而,處在維和戰場最前沿的醫療分隊沒有MRI、CT這樣精密的醫學設備,只有普通的X線機和簡單的B超,如果大量的工作需要靠醫護人員逐個病人、逐個部位的物理檢查的話,收治批量車禍傷員的難度可想而知。
上肢開放性外傷、頜面挫傷、腹部挫傷、頭皮撕裂傷、下肢多發性骨折、胸部復合性外傷…… 傷情就是戰況,救人就是打仗。沒有預演,不用準備,馬海龍帶領他的緊急救治小組,迅速投入到救治傷員中。他們連續堅持7個小時奮戰在救治一線,在隨后的時間里他們沒有松懈,直到搶救的傷員均脫離危險,危重傷員得到緊急后送。
對于醫生而言,如果把疾病當成敵人、手術當成作戰,那么在接診臺前是盤馬彎弓,在無影燈下就是沖鋒陷陣。
在醫療資源稀缺的剛果(金),馬海龍這名全科醫生接診的病人可謂種類繁多、五花八門,胸外、普外、泌尿,有時甚至還包括了皮膚科。
“和平尚未實現,傷亡還在發生,軍人就只能有一種姿勢,那就是沖鋒”。馬海龍有時會說。(王冬寧)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