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國內媒體報道,由俄聯邦安全委員會牽頭組建的多部門工作小組正在對俄羅斯現行《軍事學說》進行研究,計劃在對俄羅斯面臨的軍事-政治形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著手制定新版《軍事學說》。
對俄羅斯而言,《軍事學說》與《國家安全戰略》、《外交政策構想》一樣,均為國家層面最重要的軍事、政治和外交指導性文件。
《軍事學說》通過公布俄羅斯的軍事、政治和戰略形勢以及相應政策,向國際社會表明俄羅斯在軍事領域的著眼點和發展方向。如果國家的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等領域的狀況發生變化,《軍事學說》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俄羅斯的《軍事學說》不是法律,也不是計劃和綱要,其主要功能是調節俄聯邦政府部門和機構在國防領域內的關系,保證其主要思想在政府部門制定和頒發的計劃、規劃、綱要、條令、規范、指南上得到體現,并通過它們得到實現。與此同時,《軍事學說》必須遵循國內法律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俄羅斯建國以來,推出過多個版本的《軍事學說》。這些《軍事學說》內容的演變,反映了俄羅斯對當時國內外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環境的判斷和應對,但它們也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繼承性,體現出俄羅斯國家戰略的“變”與“不變”。
1993年版《軍事學說》
“預防性”核打擊和親近西方
蘇聯解體前奉行的是1987年版《軍事學說》。俄羅斯建國后,半年內就推出7個版本的《軍事學說》草案,其中,大部分草案繼承了蘇聯1987年版《軍事學說》的主要內容,區別之處在于將國家的戰略防御空間限定在獨聯體國家范圍內。
1993年“10月事件”后,俄羅斯加速了《軍事學說》的制定過程。同年11月,《俄羅斯聯邦過渡時期軍事學說的基本原則》根據俄聯邦總統令生效,即1993年版《軍事學說》。
在這個時期,俄羅斯對其國內外政治、軍事和戰略形勢缺乏深刻認識。1993年版《軍事學說》中,沒有明確定位俄羅斯在新世界體系中的角色,也沒有給出俄羅斯對西方關系的長期政策,但為應對西方威脅,允許使用核武器進行“預防性”打擊(即“先發制人”核打擊),并允許將武裝力量用于國內沖突。后者在俄國內引發激烈反對。
1993年版《軍事學說》認為俄羅斯面臨的外部軍事威脅是“外部軍事集團和軍事同盟的擴張”,并注意到“在鄰近俄羅斯邊界的地區,外部軍事集團和軍事力量的增長,使得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承受更大的壓力,有損于俄羅斯聯邦與相關軍事集團、軍事同盟和國家的關系”,但又聲明,“俄羅斯未視任何國家為假想敵”。
當時俄羅斯對于北約首輪東擴持“無所謂”甚至“歡迎”的立場,這與當時俄政治高層和社會精英對西方抱有“親近”態度以及俄羅斯“向西方靠攏”的政治傾向是一致的。因此,1993年版《軍事學說》中,完全沒有提到“北約”,甚至“北約”這一縮略語都沒有出現。
2000年版《軍事學說》
應對新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形勢
北約首輪東擴和科索沃戰爭后,俄羅斯面臨的地緣政治和軍事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在此背景下,2000年,俄羅斯推出了新版《軍事學說》。這一次,新版《軍事學說》經過了專家充分研究和全社會廣泛討論,這是前所未有的。
2000年版《軍事學說》系統和全面地評估了俄羅斯的軍事-政治形勢、不穩定因素以及俄羅斯面臨的威脅。鄰近俄羅斯邊界地區軍事集團和軍事力量的增長被認為是對俄羅斯主要的外部威脅。
在這個時期,俄羅斯對北約東擴持激烈的批評態度。《軍事學說》指出,“北約東擴使得北約軍事基地數量增多,北約武裝力量在鄰近俄羅斯邊界地區的活動愈發活躍。”
2010年版《軍事學說》
視北約東擴為對俄國家安全最大威脅
2010年版《軍事學說》的出發點是防止戰爭,文件表示,為達成此目標,俄羅斯將動用政治、外交、經濟、武裝力量等所有資源。
這一版《軍事學說》中,“北約”被頻繁提及。俄羅斯面臨的主要外部軍事危險,被認為是“北約職能存在著擴大至全球的強烈傾向”,以及“北約借助東擴,其軍事基礎設施在向俄羅斯聯邦邊界逼近”。
之所以出現上述內容,與當時俄羅斯所處的軍事、政治形勢密切相關:當時,美國實施核武庫升級計劃;美國在歐洲部署導彈防御系統;2008年8月,格魯吉亞入侵南奧賽第,美國對薩卡什維利政府給予了物質和輿論支持,并在俄格戰爭后幫助格魯吉亞重建其軍事力量。美國和北約的這些舉措,使得俄美和俄北關系大幅倒退。
2010年版《軍事學說》沒有規定允許實施“預防性”核打擊,但強調,“核武器仍將作為防止使用核武器的軍事沖突和使用常規武器的軍事沖突(包括大規模戰爭、地區性戰爭)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軍事學說》將俄聯邦軍事政策定義為“俄羅斯聯邦奉行不實施軍備競賽并遏制和預防軍事沖突的軍事政策”,“不允許發生核沖突及其他任何軍事沖突是俄羅斯聯邦最重要的任務”。
新《軍事學說》
“核遏制”為基礎,重視“非核遏制”
在俄羅斯2010年版《軍事學說》中,沒有對美國在北約國家領土上部署戰略核武器,實施“前沿核遏制”表明立場;沒有表示會在其他國家領土上部署俄羅斯導彈防御系統;沒有表示將在太空部署武器,也沒有提到研發高超音速武器。但正在制定的新《軍事學說》將會對此有所體現。
“核遏制”是俄羅斯“戰略遏制”的核心和基礎,即通過威脅使用核武器,遏制潛在敵人實施任何形式的侵略,并通過使用核武器,保證國家安全和粉碎侵略者的進攻。這一點,俄羅斯建國至今,乃至在可預見的將來,都不會發生改變。
俄羅斯將完善和發展核遏制置于最高優先權,這是俄羅斯基于自身實力和國際力量對比狀況的現實選擇。但應指出的是,在防止外部武裝沖突中,核遏制并不總是有效的,且在防止國內沖突中,更是完全無效。
2010年版《軍事學說》認為,現代武裝沖突的特征是“綜合運用軍事和非軍事力量”,其特殊性是“不使用軍事力量,而是采用信息對抗手段,達成政治目標”。
俄羅斯在其千年歷史中,從未真正被武力征服過,西方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西方不期望使用直接軍事對抗手段戰勝俄羅斯,但擁有超強軍事力量和龐大核武庫的蘇聯還是解體了。由此,俄羅斯認識到,必須提高“非核遏制”在“戰略遏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謂“非核遏制”,是指國家為實施“非核遏制”活動,在外交政策、科學研究、軍事科技等領域,采取研發、制造、展示等多種措施的總和,主要內容包括:《軍事學說》宣布實施“非核遏制”戰略;通過研發、測試和演習中使用“非核遏制”武器、技術裝備、手段等,展示“非核遏制”能力。
爆發過“顏色革命”的一些中東和北非國家以及當前的烏克蘭,由于國內矛盾激化造成流血沖突,導致政府垮臺,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性受到損害。俄羅斯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自身也面臨著類似危險。這些考慮在新版《軍事學說》中將得到反映。
為保證俄羅斯國家和軍事安全,應對西方對俄羅斯在信息領域的攻擊和滲透,俄羅斯將密切跟蹤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升級國家和軍事信息基礎設施防御體系,這在新版《軍事學說》中也將得到體現。(作者李大鵬單位:海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