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老鷹活到30多歲時,其爪子和喙便開始老化,翅膀變得沉重。為了繼續搏擊長空,它會在巖石上啄碎其喙,拔掉指甲和羽毛,待其新生。采訪某炮兵旅遠火營鍛造體系制勝的火力鐵拳的事跡,感受傳統炮兵向新質戰斗力轉型之路,猶如蠶蛹破繭、雄鷹換羽。
列裝之初,由于新裝備指揮信息通過數據鏈上傳下達,官兵長時間盯著屏幕進行“無聲操作”,極易產生疲勞,按錯電鈕、誤填選項等情況時有發生。后來,他們要求每一個戰位執行操作時,都要高聲念出操作名稱和動作要領,用聲音給自己“提神”,炮長通過聲音也可以監控其他戰位人員操作是否正確。這種新組訓模式等于給操作加上“雙保險”,有效降低了各系統、各戰位操作失誤率。
這只是官兵改進組訓模式的一個縮影。據該旅旅長楊國斌介紹,這些年來,營黨委針對遠火系統信息化程度高、戰斗力生成周期長的實際,積極改進組訓模式,用創新為訓練轉型“提速”,一大批新訓法在演兵場上顯現活力。
其實,遠火系統的許多技術創新,大多是被“逼”出來的。
遠火武器系統列裝后,氣象雷達車配備了兩臺發電機,然而兩個多小時的數據采集任務,很容易使發電機產生故障,導致數據處理系統斷電丟失數據,甚至因瞬間電流過大損壞電子元件。氣象助工牛星憂心如焚:如果是在戰場上,臨時補救都來不及呀!
“能否給氣象雷達車也加裝蓄電池?”一天晚上,牛星看著眼前的筆記本電腦,靈感突然閃現。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鼓勵下,牛星將發電機存在問題、改裝建議與裝備生產廠家進行了溝通,建議被對方欣然采納。去年,總部聯合裝備生產廠家,對全軍列裝的遠火武器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為每輛氣象雷達車配發“蓄電池”——不間斷穩壓電源組合,就是其中一項。
需求牽引,往往是創新最強勁的動力。對此,旅政治部主任段杰輝深有體會地說:“官兵們整天與武器裝備打交道,對其性能優劣最熟悉、感受最深切。一個不經意的發現、一點小小的改進,都可能成為戰斗力生成的催化劑。”
前幾年,遠火營赴某合同戰術訓練基地進行形成戰斗力檢驗性考核驗收。實彈射擊當天,眼看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炮長黃濤突然報告:“千斤頂電動放列出現故障,需手動放列!”
營部工程師劉雅慶聞訊趕來,他仔細檢查后發現,這個問題暫時無法維修,只能手動放列。而手動放列速度太慢,大約要花費2個小時。沒辦法,營里立即組織幾名戰士輪番手搖放列,終于將千斤頂放了下來,保證了實彈射擊順利進行。
這次射擊,雖然打出了“滿堂彩”,可之前的“小插曲”卻使劉雅慶陷入了沉思:“戰場上機會稍縱即逝,出現這種情況該怎么辦?”
部隊返營后,他直奔操作間,悶頭開始設計圖紙。測量尺寸、打削零件、加工轉軸……第二天早上,滿眼血絲的劉雅慶抱著剛剛出爐、自己命名的“千斤頂手搖電動裝置”,一路小跑直奔車炮場。通電檢測后,這個由電鉆機改裝而成的手搖電動裝置,5分鐘就能放列完畢,與電動放列相差不大,有效彌補了手動放列的“短板”。于是,他將改裝的裝置配發到每臺車,以應對突發情況。
創新是提高戰斗力的必由之路,也是遠火營官兵的不懈追求,記者采訪過程中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從旅到營,從連到班,各級總是順勢而為,給雄鷹以“藍天”,給駿馬以“草原”,讓更多的官兵在科技創新的征途中振翅高飛、縱橫馳奔,把這批懷揣陸軍炮兵變革夢想的官兵變成了一個個創新型軍官和士兵……
沒有創新就沒有今天的遠火,也就沒有遠火營的明天。對此,官兵們心如明鏡,思想的翅膀從來沒有停止飛翔。
政委楊友斌講了一例,令記者印象深刻。“遠火系統”氣象探測裝備一次能獲取上萬組數據,氣象技師、四級軍士長古德銀通過實踐發現其中有很多數據用處不大,既影響作戰指揮判斷,又影響信息傳送速度,嚴重時還能造成系統“死機”。他經過不斷摸索嘗試,大膽運用系統自帶軟件對數據進行“二次過濾”,使系統處理操作數據的時間縮短了2分鐘,有效提高了作戰指揮效率。古德銀和戰友們還向廠家提出指揮軟件不兼容、火控軟件版本不一致等意見建議。裝備生產廠家采納后,有效地解決了數據傳輸亂碼等難題,直夸這個“兵專家”了不起。
難怪有一位技術專家這樣說:“遠火是強軍之火、打贏之火,也是創新之火。”當創新的火花與武器系統擁抱時,總是能撞擊出劃破夜空的光芒,報曉創新的黎明。
瞄準戰場的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有力支撐起“能打仗、打勝仗”的光榮夢想。幾年來,官兵成功研制“改進型簡易發射裝定線路檢測裝置”“手搖電動裝置”等18項技術革新成果,其中6項被全軍同類部隊借鑒……一系列的突破與創新,推動著傳統炮兵部隊的奮力轉型,也把遠火武器系統鍛造成為戰之必勝的火力鐵拳。(趙丹峰 劉文峰 本刊記者 李居清 胡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