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令許多人感慨萬分,不勝欷歔。時間都去哪兒了?面對這個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睿智的孔子在冷眼旁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善感的蘇東坡則長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浪漫的李白想拉住飛逝的時間:“恨不得掛長繩于青天,系此西飛之白日。”達(dá)觀的陶淵明則自我激勵:“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
時間最公正無私,既不會厚愛誰,也不會對誰格外吝惜。既然時間沒有彈性,不可能用金錢、權(quán)勢、名聲或其他東西來交換,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珍惜時間,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干更多有意義的事,這樣,也就等于變相延長了屬于我們的時間。
從時間總量來說,每人情況不同,或長或短,一生大約是兩三萬天;就每天而言,時間又可分為工作學(xué)習(xí)、娛樂生活、睡眠各三分之一。所謂珍惜時間,就是合理分配時間,適當(dāng)向工作學(xué)習(xí)方面傾斜,節(jié)制過多的娛樂游玩,更不能睡得昏天黑地。少年時要發(fā)憤讀書,提高素質(zhì);青年時要敢想敢干,努力拼搏;中年時要奉獻(xiàn)社會,建功立業(yè);這樣才能換來問心無愧安度余歲的老年。
時間的長度是一定的,但單位時間里的利用效率是有彈性的。常會看到這種情況,年底歲末,盤點(diǎn)全年工作時,有人在不無自豪地總結(jié),今年讀了多少書,做了多少事,得了什么獎,取得什么進(jìn)步,成績豐滿得令人嫉妒。也有人在哀嘆:我這一年怎么啥都沒干就稀里糊涂地完了,時間都去哪兒了?于是,年復(fù)一年,人與人的差距就拉開了。
人生有涯,活得有無價值,不在時間長短,而在于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王選以一生時間換來了漢字激光照排技術(shù)的問世,袁隆平的全部心血都傾注在雜交水稻上,鄧稼先為中國的“兩彈一星”殫精竭慮,王進(jìn)喜為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鞠躬盡瘁,楊善洲不辭勞苦為百姓換來一山碧綠,吳孟超90多歲還在手術(shù)臺上老當(dāng)益壯。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無比充實(shí);他們的時間換來了碩果累累,青史留名。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一般來說,有兩種人最喜歡追問時間都去哪兒了,一是胸有大志,貢獻(xiàn)卓著,但又恨自己做事太少的人,每每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再一種是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人,回首平生一事無成,才會傷感地自怨自艾,但已經(jīng)太晚,這也印證了莎士比亞那句名言:“誰拋棄時間,時間也拋棄他。”
(來源:解放軍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