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里的“葛朗臺”
病人選擇醫生可以有很多理由,王奇選擇病人卻沒有任何條件,只要是病情需要,必會付出不計回報的努力。這其中,被人誤解也是常有的事。一位山西的患者老王就曾經不解地稱呼王奇是個“葛朗臺”。
老王患有風濕性二尖瓣狹窄,聽別人說最直接的治療辦法就是做個瓣膜手術,換個瓣可以直接解決問題。老王是個商人,這幾年掙了些錢,只要是能治病的好辦法,他認為花多少錢都無所謂。為了在北京眾多有名的大醫院里挑選自己認可的醫生,老王可費了不少腦筋。
2001年的一天,老王終于坐在了王奇的診室里,有一點傲慢地沒等醫生發問就振振有詞,說找王奇做手術是因為他看起來面善,這樣的專家給自己的心臟換瓣比較放心,自己咨詢過了,需要做換瓣手術,費用多少不是問題。沒想到,自顧自地講了十分鐘,王奇微微地笑了笑,沒有打斷也沒有接話,只是先仔細翻看老王的病例,而后又拿起手中的聽診器在老王胸口認真聽。有一刻鐘左右的時間,周圍特別安靜,老王臉上的表情大大咧咧,可王奇臉上卻從隨和變得越來越凝重。
檢查完,像是下了很大決心似的,王奇放下手中的聽診器,板起臉來認真地告訴老王:“你的情況只需要做修復手術,別的醫院怎么建議我不管,修復手術對你來說效果最好”。老王很不理解:“換新的難道不比修復好嗎,我不缺錢。”王奇耐心地講解,做瓣膜修復手術術后的效果最好,雖然手術技術上要更復雜,但那是醫生要面對的問題,對病人來說,花費少遠期效果更好的,應該首選。為了讓老王聽明白,王奇又是給他畫圖又是打比方,光講就花了近一個小時。要不是后面的病人著急不停地催,老王還要跟王奇糾纏,到底是不是換瓣好。
后來,老王的手術非常成功,開心之余私下里逗王奇:“主任,你真傻,放著錢不掙。”沒想到,王奇收起笑容很嚴肅地回答:“老天爺看著呢。”住院的時間里,老王對王奇越來越了解,這位專家不是傻,也不是吝嗇,而是對病人太負責任。聽病友說,有小孩子來看先心病,只要是那種隨著年齡長大心臟病會自行修復的情況,王奇都會把病人勸回老家,告訴人家,如果別的醫生忽悠你手術一定不要聽,要相信我。還用右手驕傲地晃起胸前的聽診器,說:“看見我的法寶了么,有什么情況隨時來找我。”病友們常在一起感嘆,這樣的好醫生去哪里找啊。
像這樣被誤解的事情,在醫生護士中也曾經發生過。心外科醫生馬浩記得,為了很多貧困的病人,手術臺上王奇舍不得每一根針、每一根線和每一件器材,簡直就是“摳門”至極。手術室護士張立潔跟著王奇上了三年手術,開始也很不解。王奇看起來那么開朗不拘小節,手術結束時常輕松地給大家講三國,說自己最愛里面的英雄豪杰。他看到極度貧困的病人常會捐吃喝捐錢物,可做起手術來卻嚴苛細致地像個“葛朗臺”。給病人止血,從不用止血膠;一根手術縫合線,總是用完打結,剪斷接著再用;還要求麻醉師,麻醉能用雙腔靜脈管的就不要用三腔靜脈管。
后來大家懂了,一管5ml的止血膠上千元,王奇主任憑著自己精湛的技術,可以為病人將手術費用控制到最低;一根心臟手術縫合線70多元,醫生好好練習心內縫線打結的技術,可以將別人用十根手術線解決的問題,用一根就能做得很漂亮;一根雙腔靜脈管比三腔靜脈管便宜一百多元,省下來的錢夠一位病人吃幾天的飯。王奇常叮囑大家:“能為病人省的就一定要想辦法省。給病人用藥,也要選最好的而不是最貴的。”
王奇常常安慰大家:“咱們清貧一點,奉獻一點,就算是修來世吧。”這句“修來世”,作為一個具有幾十年黨齡的醫學專家,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或許是一句安慰人的幽默話,而就是他這句風趣幽默的“名言”,日子長了,竟然成為同事和學生互相勉勵的口頭禪。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