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金秋十月,中國的依法治國進程迎來重要時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為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
依法治國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依法治國喚起的制度力量,必將有力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
提高執政能力熔鑄法治國家之魂
法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大力建設法治中國,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擔當的時代使命。
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國家治理體系必須現代化——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無論是破解難題、化解矛盾、凝聚共識,還是激發動力、促進和諧、推動發展,只有更加自覺并善于運用法治——這個集中體現現代化治理本質要求的思維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軌道上尋求制度化解決之道。”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國家治理必須通過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細化,增強執行力和運行力。”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認為,黨的政策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進一步成熟后,通過立法程序將其上升為法律,用憲法法律加以確認、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國家治理能力必須提升——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說,“要把憲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保障,強調法治思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強調憲法的教育與普及,形成社會共識與凝聚力;強調憲法確立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實現社會正義。”
建設法治政府夯實法治國家之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是統領,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兩翼”。
“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是主體,法治政府是重點。”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指出。
對于法治國家來說,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是中心環節。
當前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簡政放權先行,制度建設跟進。我國將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出臺“責任清單”,“法定職責必須為”。這將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讓政府當好市場秩序的“裁判員”和改革創新的“守護神”。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是對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為推動已出臺政策措施落實,今年6月國務院在自查和實地督查基礎上創新工作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
“法治政府建設成功與否是衡量法治國家建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指標。法治國家建設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實到法治政府建設目標、任務的實現上。”姜明安希望,隨著四中全會的戰略部署,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建設能加快推進。
弘揚法治精神扎實法治國家之根
十八屆四中全會無疑將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法治新風,對建設法治國家產生全局性、基礎性、長遠性影響。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會遵法、用法的法治風尚值得期盼。
運用法律手段有效治理酒駕、醉駕,證明陋習可以通過法治有效破解。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李林說,嚴格依法辦事,違法行為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弘揚法治精神,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總體來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維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運用法律解決身邊的問題,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體體現,也是巨大的社會進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說。
當前我國已進入“六五”普法階段。專家指出,弘揚法治精神,熔鑄法治社會,就必須通過全民普法的深入推進,使公眾逐漸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護法”轉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在整個社會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強力推動下,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一定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據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楊維漢)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