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人物簡介:苗韶光,第13集團軍某紅軍師某團政治處主任,軍事學博士,曾被評為成都軍區“四會”優秀政治教員,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問:當下,許多像潘春旭一樣的新兵,一方面追求自我設計,入伍動機明確,另一方面受社會環境影響,競爭意識強烈,對自己的真實想法諱莫如深,甚至“隱真示假”,做好他們的教育到底難在哪里?
答:我們常說有的放矢,做好“潘春旭們”的教育,難就難在怎樣摸準他們的真實思想。比如,一名連隊主官曾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年底推薦三等功表彰人選之前,連隊黨支部進行思想摸底,一名士官在座談時口口聲聲要組織考慮比他更優秀的同志,可暗地里卻四處跑關系、說人情。
無疑,在各種思想文化交鋒日趨激烈、多元價值觀念交織并存的當下,官兵的活思想就像活魚一般多樣、多變,還充滿隱蔽性,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增加了難度。
問:都說教育要奔著活思想去,那么,摸著了活思想是不是就等同于找準了穴位?現在,不少教育者感嘆穴位不好找、找不到,對此你怎么看?
答:活思想就像是散落在官兵腦海里的無數“鈴鐺”,而穴位就好比串起“鈴鐺”的那一個個“線扣”。
要想找準穴位,說難并不難。越是復雜的、多變的、隱蔽的活思想,越需要教育者嚴格落實“五同”,經常走到戰士中間,拿出對官兵的充分尊重和真摯情感,最大限度地貼近官兵、貼近實際。在用好傳統方法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通過青年官兵熟悉的現代化手段,比如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掌握他們的思想底數。
問:找準穴位并不能與效果好劃上等號。有時即使找準了穴位,教育效果仍不理想。你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這跟什么時候用“針”、怎么“扎”、“扎”多深緊密相關,也就是我們所說教育的火候和藝術。裝炮連指導員彭波講過這樣一件很生動的事:一次,連隊受領挖溝任務,幾名戰士跟民工“砍價”,想把一些活包出去。當他前去制止時,一名戰士還振振有辭:“他出力,我出錢,這有啥好稀奇的。”這件事表面看似乎是不愿意干活的勞動態度問題,實質上卻是一個把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照搬到軍營帶來的問題。
找準了癥結的彭波,并沒有急于給戰士們扣上怕吃苦、覺悟低的帽子,而是先表揚他們想辦法完成任務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他自己帶頭跳入溝中,揮鍬使勁地挖起來。施工結束后,彭波耐心為戰士們講解等價交換原則與人民軍隊宗旨和使命的區別,講清參加施工既是工作職責,也是錘煉意志作風的過程。又組織戰士們參觀團史館,開展故事會、演講賽等配套活動,讓戰士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洗禮。像這樣的教育,怎么會不入腦入心呢?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