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示
近日,日本媒體公開海上自衛隊最新型蒼龍級AIP動力潛艇“仁龍”號下水場景,這已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第7艘蒼龍級潛艇。近年來,日本該級潛艇以每年1艘的速度陸續下水和服役。蒼龍級潛艇以優異的性能引起部分國家的關注。據悉,澳大利亞政府正在討論從日本購買一批該級潛艇,以取代日益老化的柯林斯級常規動力潛艇。
蒼龍級潛艇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為何能夠贏得澳方的青睞?未來日本潛艇的發展趨勢如何?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能潛善航 體大聲小
根據日本艦艇命名規則,潛艇通常采用海洋氣象或祥瑞動物名稱命名,蒼龍級潛艇的命名遵循的是后者。蒼龍級潛艇是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現役最先進的潛艇,其主要任務包括反潛、布雷和情報收集等,是一種既能執行近海巡邏警戒任務,也適合遠洋作戰的大型多用途常規潛艇。它集體積大、噪聲小、潛航時間長、穩定性好等諸多優點于一身,堪稱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常規潛艇之一。
使用AIP系統是蒼龍級潛艇區別于日本其它級別潛艇的顯著標志。常規潛艇的主要動力依靠柴油機和蓄電池供給,柴油機的運行需要空氣,因此潛艇水下潛航期間主要依靠蓄電池提供動力。蓄電池的電量一般只能維持水下潛航1天多的時間,潛艇必須在電量用完前進入通氣管狀態(即潛航到柴油機通氣管伸出水面的高度),依靠柴油機提供動力為蓄電池充電。該狀態下的潛艇潛航深度通常只有十幾米,極易被敵方發現。而蒼龍級潛艇采用了瑞典的斯特林發動機技術,該技術的核心就是自帶液氧和燃料,從而使發動機擺脫了對空氣的依賴,使潛艇的水下潛航時間可以達到2-3周。
蒼龍級潛艇是目前世界上形體最大的常規潛艇,標準排水量為295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4200噸。碩大的艇體可容納更多的設備燃料,使該級潛艇擁有更強的水下續航能力,可以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艦艇配合執行保衛海上交通運輸線的任務,戰時還可以在美日安保框架內與盟國海軍執行聯合作戰任務。該級潛艇的降噪技術也是首屈一指,潛艇不僅在艇體表面貼了消聲瓦,還將全部的機械設備安裝在筏形基座上,基座與艇體柔性連接,從而讓設備的噪音不容易傳到艇外。僅這一項設計,就使潛艇噪音降低了15-20分貝。
“雪茄”形的身體和“X”形的尾巴讓艇體更靈活結實。與傳統的“水滴”形相比,蒼龍級潛艇的內部空間更大,而且外部阻力更小,耐壓性更強。值得關注的是,“X”形尾舵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對4個舵板分別進行微控,能夠保證潛艇在水下空間里進行三維自由行動。由于“X”形比十字形尾舵的控制技術更為復雜,因此蒼龍級潛艇將依賴于更為先進的計算機控制技術,這反映了該級潛艇在自動控制技術方面比親潮級有了改進和提高。
蓄力研發 推陳出新
日本對潛艇的研制使用可追溯到日俄戰爭時期。20世紀初,日本從美國引進了5艘潛艇,組成了第一支潛艇編隊。二戰后,日本潛艇的建造使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設計理念和作戰功能上有許多創新之處。比如,日本曾使用潛艇攜帶飛機轟炸過美國本土。但由于受“大艦巨炮”思維的影響,日本潛艇在當時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多是擔負一些運兵運糧等任務。
二戰結束后,美國嚴禁日本建造潛艇。上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利用日本遏制蘇聯,才取消限制并幫助日本建造發展潛艇部隊,但多是以沿海自衛型為主。直至上世紀70年代,日本潛艇才開始成體系快速發展,平均每5-10年制定一個造艇計劃,研制了渦潮級、汐潮級、春潮級和親潮級等近10種型號的潛艇。蒼龍級潛艇的首艇“蒼龍”號始建于2005年3月,2007年下水,2009年3月服役,其后分別是“云龍”號、“白龍”號、“劍龍”號、“瑞龍”號、“黑龍”號和“仁龍”號。根據日本“平成16年度潛艇計劃”,蒼龍級潛艇共建造9艘,目前還有2艘正在建造中,預計2018年可以全部服役。
野心勃勃 劍指未來
目前,日本蒼龍級潛艇的建造已經接近尾聲,新的造艇計劃正在醞釀之中。就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其未來發展有以下三個方向:
數量更多。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受和平憲法的限制,潛艇數量始終保持在16艘左右。近年來,日本政治右傾化進程不斷加快,受其解禁集體自衛權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的影響,日本防衛省計劃到2020年將潛艇規模擴大到22艘。再加上日本退役潛艇的服役期基本上都在16年左右,遠低于通常的30年標準,且退役后仍不過時。未來數十年里,日本在保持現有造艇速度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延長服役年限,將使潛艇數量更多。
塊頭更大。早在二戰期間,日本就具備了建造能夠攜帶飛機的大噸位潛艇的經驗。從“蒼龍”號到“仁龍”號,日本潛艇的噸位越來越大,未來的日本潛艇將保持這一趨勢,為應用更多新技術,加裝更多新裝備和武器彈藥提供更大的平臺。
技術更優。早在第一艘蒼龍級潛艇下水時,日本就開始著手通過自主研發或合作等方式在下一級潛艇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中采用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可能包括新一代聲吶系統、新的AIP技術以及無軸承推進、增加彈性的外部籌載設計等等。在武器裝備方面,加裝G-RX6新型魚雷和反艦導彈等等,依靠新技術的投入讓潛艇總體性能產生質的飛躍。
制圖:王利兵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