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戰例,一些軍隊之所以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敗在“陌生”二字上。在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對手以熟悉的方式作戰,能夠從容應對輕松取勝。但如果面對陌生的對手、陌生的戰場環境、陌生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就可能缺乏信心、舉止失措,終至失敗。因此要求得未來戰爭勝利,必須善于戰勝陌生。
戰勝陌生,重在始終把準備打仗作為工作重中之重。軍隊是要打仗的,而要實現能打仗、打勝仗,就應始終注重研究現代戰爭制勝機理,關注軍事變革的最新發展,做到對現代戰爭真知全知。在研究一般戰爭規律的同時,還要注重研究特殊戰爭規律,把關注的重心放在未來作戰的重要方向、重要時節和關鍵環節上。只有關注全局,抓住重點,扭住關鍵,統籌兼顧,才能掌握制勝之道,樹立必勝信心。如果對作戰任務不十分上心,必然導致未來作戰不好打、難打贏。
戰勝陌生,重在始終把熟悉和研究對手放在重要位置。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加強對手研究,力求熟悉對手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其薄弱環節。天下無不陷之矛,無不陷之盾,F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單一軍兵種唱獨角戲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對體系中明顯的短板,任何一方都會用心彌補加強,力求實現功能互補,充分發揮作戰系統的整體合力,但體系作戰的協同保障客觀上比較繁雜,很難做到滴水不漏。因此,越是高技術武器裝備及軍兵種,越需要倚重編成及保障機制上的系統性,就越容易留下可能的漏洞。此類漏洞,正是可尋找破敵之策的地方。要著力分析敵作戰體系的整體結構,尋找其死穴和軟肋,力求在未來作戰中一擊必中;要尋找良策干擾敵作戰體系的耦合性與運行秩序,力求能夠找到嵌入其中實施破壞的關節,進而打破敵系統的穩定有序甚至令其陷入混沌,從而為我克敵制勝創造避長擊短的攻擊機會。
戰勝陌生,要善于充分發動官兵集思廣益。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信息流動速度加快,戰場環境、武器裝備、作戰思想等都發生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戰場決策快、戰機難把握等一系列問題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充分發揚軍事民主,發動廣大官兵開好“諸葛亮會”,讓官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到“大家想辦法,人人出主意”。尤其是對于那些不同聲音、反對意見,更要認真聽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只有不斷完善軍隊內部民主制度,堅持走群眾路線,充分發揮官兵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營造一種人人敢說、人人想說、人人能說的民主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官兵積極性,才能上下同心出謀劃策,為作戰勝利奠定基礎。如果指揮上犯主觀主義,以個人熱情、愿望代替軍事民主,使下情不能上達,群眾的智慧不能發揮,指揮意圖不能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就必然吃敗仗。當然,集中群眾智慧不等于否定指揮員和黨委最終決策的地位作用。有民主就要有集中,否則就可能放任自流無所作為。
戰勝陌生,還要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斗精神。天下沒有同樣的兩場戰爭,絕對點講,任何戰爭都是陌生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應對未來戰爭,就必須牢記“凡戰,以力久,以氣勝”,多一點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多一點舍我其誰的前進魄力,就多一分破除勝利障礙的可能。中外戰爭史表明,不管戰爭形態發生怎樣變化,也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對手,戰斗精神始終是一支軍隊取得勝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緊緊扭住堅定理想信念教育,著力解決“為誰打仗、為何而戰”這一根本問題,克服和平麻痹、貪圖安逸等思想,敢于向“和平積習”說不,大力強化犧牲奉獻精神,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苦樂觀、得失觀,牢固樹立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和枕戈待旦的戰備意識,讓敢打、能打、打勝的基因融入官兵血脈之中,真正具備沖鋒在前,敢于擔當的精神。
警惕董卓式的熟而不明
■周 峰
公元188年,漢靈帝接到戰報,說涼州人王國包圍陳倉作亂,因此便任命皇甫嵩為主將,董卓為副將率兵拒敵。董卓提出迅速進軍:“智者不后時,勇者不留決。速救則城全,不救則城滅,全、滅之勢在于此也!被矢︶詣t說:“不然。兵法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王國所能攻破。陳倉既是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
果然,王國圍攻陳倉八十多天毫無進展,部眾疲憊不堪,只好撤軍。皇甫嵩立即起兵追擊,董卓勸阻說:“不可,兵法上說,歸師勿迫!被矢︶詣t道:“我們進擊的是疲敝之敵,不是回撤的勁旅。”說完便率兵追擊,大破王國部眾,董卓又慚愧又遺憾。其實董卓不是不知兵法,說起來也可謂頭頭是道,但他與皇甫嵩的差別在于只會按圖索驥,拘泥于字面上的兵法,以機械的教條主義徒令兵法變成“熟悉的陌生人”;矢︶詣t能窺透戰場實際活用規則,進而提醒后人警惕常把某些兵法名句掛在口頭,看似熟悉其實卻很陌生。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