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航空母艦是縱橫大洋的海上霸主,那么兩棲攻擊艦就是遠征海上的兩棲作戰之王。多年來,美軍海外作戰或應對突發事件,“大事”多由航母掛帥的航母編隊承擔,而“小事”則由兩棲攻擊艦領銜的遠征打擊群負責,兩棲攻擊艦在美海軍的影響和地位越發凸顯。
兩棲攻擊艦最早可追溯到二戰后期,早期的兩棲攻擊艦多改自航母,主要用于將武器裝備和登陸隊員送上灘頭,多采用沖擊搶灘戰術,但這種戰術在岸防火力不斷增強,特別是岸艦導彈出現后受到了嚴重挑戰。隨著直升機的問世,美軍陸續提出了“垂直包圍”“均衡裝載”和“超視距登陸”等兩棲作戰理念,試圖在敵方探測裝置作用距離或岸防火力打擊范圍之外,兩棲攻擊艦上的各種登陸裝備從海面發起突然攻擊,同時艦載直升機繞過敵方灘頭陣地實施登陸,并提供空中火力支援。
在這種兩棲作戰理念的指導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自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大力建造可起降直升機的兩棲攻擊艦,并根據作戰需求不斷改進,F如今的兩棲攻擊艦已成為航母和船塢登陸艦的一種結合體,擁有全通甲板,還建有大容量塢艙、車輛艙、機庫和人員居住艙等,排水量都在萬噸以上。而重型兩棲攻擊艦的噸位和甲板長度與中型航母不分上下,可混搭幾十架不同類型的直升機和短距或垂直起降戰機。
船體寬、容積大、甲板長是兩棲攻擊艦最顯著的特點,這決定兩棲攻擊艦在實施登陸作戰時,無需過多編隊艦艇的配合,可同時從海面和空中展開,由各種登陸裝備和直升機實施快速立體登陸,在避免過多人裝損失的情況下提升作戰效能。另外,它還能配合航母開展海上聯合作戰,主要承擔封鎖、阻擊以及近海作戰、對陸支援作戰和陸上兵力投送等任務。
在兩棲攻擊艦的家族中,美軍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不僅噸位大、數量多,性能也先進。美軍現有12艘在役,包括4艘滿載排水量3.93萬噸的第二代“塔拉瓦”級、8艘滿載排水量4.05萬噸的第三代“黃蜂”級,總數基本與美軍現役航母齊平。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也加緊了研發兩棲攻擊艦的腳步,近年服役且比較先進的是西班牙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級、法國的“西北風”級、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級、日本的“大隅”級和“日向”級、韓國的“獨島”級等兩棲攻擊艦。其中,“胡安·卡洛斯一世”級排水量大,動力系統先進,運送能力強,隱身性好;“西北風”級綜合性能好,功能齊備,艦載機和配置武器先進,攻防能力強;“堪培拉”級航速快,續航力好,擴展和改裝潛力大;“大隅”級和“日向”級船電系統先進,信息化程度高,指揮控制能力強;“獨島”級偵察和電子對抗裝備齊全,適應能力強,生存能力突出。
現如今,以“美利堅”級為代表的第四代兩棲攻擊艦問世,其首艦“美國”號已正式服役。作為兩棲作戰的核心,隨著兩棲攻擊艦承擔的任務領域不斷擴大,在未來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越加明顯,它將成為解決地區危機、維護海洋利益、保衛海上戰略通道的重要力量。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