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飛試飛中心試飛團隊試飛 ARJ21飛機106機首飛圓滿成功。均本報記者 張海峰 攝
老師傅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閻良外場試驗隊里,年輕人是主力軍,還有20多位70歲上下的老兵,都是來自上海大場的飛機制造廠。
于是外場試驗隊里,“爺爺帶孫子”是試飛前期最特別的情形。
66歲的老師傅倪國民參加過“運十”研制。“運十”下馬后,上飛廠一度陷入困境,他在國內沒活干,只好去新加坡修飛機。ARJ21試飛開始后,老人家義無反顧,回到上海,又轉赴閻良。
2011年底倪國民回過一次美國的女兒家,去帶外孫。女兒勸他不要回去了,但住了1個月,老先生放不下,又回到閻良。
之所以回來,倪國民主要是擔心國內人才不足。“運十”之后,國內造飛機的人才斷檔,要么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要么是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中間層幾乎沒人。
如今這批“爺爺輩”的老師傅陸續回家了,因為“孫子輩”的徒弟出師了,經過6年歷煉,一支中堅力量已然形成。
跑道邊上的“影子”
趙鵬記憶里有很多難忘的畫面,首飛、萬里追冰等,都是大場面。但記者問起來,他想了半天,說了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片段。
那是去年5月的最小離地速度試飛,一個高難度的風險科目。所謂最小離地速度,就是要讓飛機用盡可能慢的速度滑行加速起飛。試驗中,最具挑戰的是起飛瞬間,機尾擦著地面起來,動作慢了,就飛不起來,試驗失敗;動作快了,會把機尾撞壞。
飛行員坐在駕駛艙里,拉起機頭起飛時,其實后頭的情況什么也看不見。
做這些試驗時,有一群美國人始終在附近。他們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影子審查專家,ARJ21適航取證采用全球最高標準,國內考核的同時,美國人的影子審查同時進行。
關鍵科目中,美國人不在塔臺里看監控視頻,他們擔心監控會作假,一定要站在跑道邊上親眼看。最小離地速度中,除了看起飛過程,飛機尾部下方特地裝了金屬塊,起飛時金屬塊與地面的摩擦程度,也是試驗效果的有力證據。
最后一次最小離地速度試飛,在中午順利完成。正巧起飛時美國人吃了午飯回來,飛機已經落地。一名美國專家鉆到飛機下邊,用手摸尾部金屬塊,像刀削過一樣。他看了許久,和試飛員開玩笑地說:“這不會是人工打磨的吧?”
沒想到試飛員還沒回答,美方的隨行翻譯搶過了話匣:“怎么可能,人家一直都飛得那么好……”
董事長坐飛機
金壯龍最近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1月珠海航展,金壯龍在ARJ21飛行表演時坐進飛機,成了世界飛機制造企業中,第一位在試飛階段就上天飛行的公司“一把手”。
回來后,他跟記者開玩笑:“飛機上下來,首先很多人給我‘點贊’,也聽到有人議論我的舉動,說‘現在當領導也真不容易’。”
這件事并沒有任何提前策劃。珠海航展開幕首日晚上,中國商飛董事長金壯龍和總經理賀東風臨時決定,第二天要乘機參加飛行表演。
飛行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航班飛行,ARJ21要做一些簡單特技,比如最大45度的傾斜飛行。公司老總不是飛行員,也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師,飛上去,總有一定風險。
在金壯龍看來,臨時的決定算不上冒險。因為他太有信心,6年試飛,最嚴苛的考試都經過了,安全不會有問題。何況自己造的飛機,自己上去坐,對企業,對公眾,都是最好的信心提升。
中國商飛試飛中心主任錢進負責航展上飛行展示,聽到老總親口要求,他壓力不小。“第二天我沒跟機組說老總們要上來,直到飛機降下來,飛行員才知道。”錢進說,他對機組故意隱瞞,一方面是為了不給年輕飛行員額外壓力,另一方面出于對飛機和飛行員的信任。飛到了這個時候,任何人上飛機,確實已經不需要擔心。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