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軍下兩度裁減
——突出精兵、合成、高效,實現軍隊建設的“兩個根本性轉變”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際戰略格局開始向“一超多強”的多極化方向發展。同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技術兵器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已使現代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軍隊現代化的質量要求大為提高。
中央軍委敏銳地察覺到這些新變化,在1995年12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科技強軍”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1997年9月,江澤民在黨的第十五屆代表大會上宣布,3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到1999年底,人民解放軍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則完成了第九次大裁軍,調整改革了不合理的體制編制,增強了武器裝備的高科技含量,解散了大部分守備部隊,部分集團軍建制的乙種師歸武警部隊,有20余萬干部退出現役轉業地方工作,軍隊總員額由300萬降至250萬。
進入21世紀,隨著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革命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戰爭形態開始向信息化戰爭轉變,江澤民提出了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完成人民軍隊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2003年9月1日,江澤民在出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建校50周年慶典活動時宣布:在2005年前再裁減員額20萬,使軍隊總規模降至230萬。胡錦濤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后,提出了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等重大戰略思想。這次裁軍著重解決體制編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優化編成結構,使部隊作戰效能進一步提高;理順重大比例關系,使領導指揮管理和保障機制得到改進;適度減少數量,使部隊規模更趨精干;注重提高質量,使部隊建設的科技含量明顯增大。2005年底,第十次大裁軍完成,有2萬人轉入武警機動部隊,裁減非作戰部隊及機關和其他管理機構近18萬人,其中管理軍官6.4萬余人。
歷史經驗表明,強大的軍隊絕不是靠人頭數量堆出來的。適度裁減軍隊員額,不僅不會降低戰斗力,而且能夠進一步優化結構,有效利用資源,提升作戰效率。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云涌,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任重道遠,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任務艱巨。習近平主席作出裁軍30萬的重大決策,充分顯示出中國珍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和信心,也必將對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李濤)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