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8月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對以微信自媒體為主的即時通信公眾信息服務的運營劃出“七條底線”。輿論將此《規定》稱為“微信十條”或“即時通信十條”,認為即時通信進入了“方圓時代”,指尖掌上的信息傳播亂象將得到有效的治理。
旨在凈化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空間
據統計,微信在短短3年多時間用戶數量已突破6億,人們通過朋友圈“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了解家事、國事、天下事。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漸漸地開始打微信的主意,使微信不再純粹,背后暗流涌動。一時間,色情、暴恐、欺詐等不良信息,特別是虛假新聞,借助即時通信工具用戶規模巨大、信息傳遞速度快、使用者之間信任度高的特性,被廣泛轉發和傳播,最終形成謠言傳播鏈條迅速擴散,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
當路已經修好,車也多了之后,就必須有交通規則才行。為正本清源,《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重點強調了如下三點:
其一,“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也就是說,要想在具有大眾傳媒功能的公眾賬號上發布新聞,就必須具備相應的新聞采編發資質,有義務和責任確保新聞的真實可信。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聲,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捕風捉影聽到什么就可以傳播什么,而不用擔負任何法律和社會責任。
其二,“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后注冊賬號。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注冊賬號時,應與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簽訂協議。”換言之,移動互聯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不是沒有邊界和底線的,公民在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
其三,“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開設公眾賬號,應當經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審核。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人民團體開設公眾賬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公眾需求。”這既要求移動互聯企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要求政府機關、權威部門和組織及時公開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目的就是規范各類信息的發布,讓正能量成為主流。
有利于保護公民正當的言論自由權利
“微信十條”出臺后,絕大多數網民都倍感欣慰和鼓舞,認為此舉可以促進我國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發展,確保廣大網民能夠及時獲取真實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強化實名認證注冊,有利于治理謠言、傳遞正能量,保障網民權利,是國家給網民發的“紅利”。在網絡安全關乎國家安全的時代,對信息的采編發環節加以規范,更加具有正本清源的戰略意義。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在發愁,或心存疑慮。比如,提供即時通信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對信息傳播的管理任務增加,責任加大,同時也意味著運營成本會上升,相關產業發展會不會遇到阻礙?同時,嚴格規范管理后,網民發聲的積極性會不會受到影響?實名認證會不會泄露個人隱私、影響個人信息安全?
“微信十條”總體上是適度的,其出臺其實有利于保護公民正當的權利,所列出的“七條底線”是管理的底線,是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普通用戶在這“七條底線”之上享有充分言論自由。人們在微信中正常聊天,在朋友圈里正當交流,國家是不會干預的。只是對一些可能會對社會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傷害的信息傳播行動,比如污蔑、造謠、虛假新聞等等,有關部門才予以規范和制止。
“實名認證”更多的是一種管理手段和對不當言論的震懾舉措,因為這將大大增加不良用戶發布不良信息的成本。“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在為網絡謠言追責提供基礎的同時,也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隱私權,人們在合法基礎上一樣可以有個性化的表達。
可以說,“微信十條”更加強調服務商和使用者都應樹立與自身享有權利相匹配的責任意識,共同挑起治理移動互聯網信息傳播亂象的擔子。正如一些專家所言,“微信十條”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成人禮,使得微信等網絡工具走出“虛擬世界”,有助于將欺詐、誣蔑、中傷等有害信息摒棄于民眾視野之外。只要廣大公民都具有用理智遏制謠言傳播、用真相擊碎造謠者不良企圖的意識,在網上網下一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網絡社會”與“法治社會”就能實現兼容并行。
(來源:解放軍報)